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超)“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攻关到服务乡村,我们深切体会到,博士生的‘大作为’,必须深深扎根于国家战略需求。”近日,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庞立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的三个党支部以“党建链”为总牵引,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多维赋能”的系统设计,将党组织深度嵌入科研创新、育人实践、社会服务全链条,推动党建与“新农科”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纵向分类破题,将党组织建在科研创新链上。作为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纵向分类建设”机制的典型代表,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立足学科优势,将乳品科学、功能性食品等研究方向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打造“食研先锋”特色品牌。支部党员紧扣“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强化技术”“功能性益生菌发酵工艺”等关键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切实将党组织建在科研创新链上,实现党建目标与科研目标同向、党建节奏与科研节奏同频。
同步推进的“三横”全员赋能行动,通过实施“思想铸魂、科研创新、实践报国”三大工程,构建起“党员—团队—支部”协同跃升的生态体系。一方面,组织党员走进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省委党校主题教室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厚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举办“大模型驱动科研创新”专题论坛,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与食品领域学者开展跨学科对话,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加工、品质检测等环节的转化应用,为科研注入创新动能。
“一核三维”贯通,破解博士研究生育人难题。针对博士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思想”“懂技术缺情怀”等育人痛点,党支部以“一核三维”(即以培养“有方向、能创新、肯担当、求卓越”的博士生党员为核心,贯通“思想引领—科研创新—实践育人”全链条)为牵引,系统构建立体化党员培养体系,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
通过创新“1+6+N”联学共建机制,党支部推动党建与科研“双链融合”不断走深走实。与省农科院建立的“检测平台共享”机制,整合价值超千万元的仪器设备资源,为全院博士生开放使用,有效缓解了科研设备使用压力;组织支部党员骨干深入食品企业生产一线,在生产线旁实地观察传统工艺的局限性,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技术迭代的痛点难点,架起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转化桥梁”,让科研更“接地气”。
跨域联动赋能,厚植知农爱农青春底色。党支部坚持“跳出党建看党建”的工作理念,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拓展育人场景,引导博士生党员在实践中深植“三农”情怀。联合省委史志研究室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场景与现实图景的对照中感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科研血脉;依托“本-硕-博”联学共同体,构建“本科生感知前沿—硕士生衔接转化—博士生引领创新”的全链条成长模式,推动不同学段学生在学术传承中共同进步,让红色基因与学科发展同频共进。
如今,“食研先锋”党建品牌已成为学院一面鲜明的旗帜。支部党员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黑龙江省“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真正实现了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创新发展实践,以党建引领赋能卓越人才培养。正如庞立冬所言:“下一步,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堪当大任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从思想铸魂到科研攻坚,从实践育人到服务社会,以第三党支部为代表的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正以红色引擎驱动科研巨轮,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破浪前行,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奋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