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级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主持人 |
获奖种类及等级 |
1 |
大豆优良品种东农4号育成 |
1978 |
王金陵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 |
2 |
马铃薯退化原因及利用实生薯生产种薯的留种技术研究 |
1978 |
李景华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 |
3 |
啥尔滨白猪育种 |
1978 |
许振英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 |
4 |
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号育成 |
1985 |
李景华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5 |
哈尔滨白鸡的选育与推广 |
1985 |
杨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6 |
超早熟商蛋白大豆新品种东农36号育成 |
1986 |
王金陵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7 |
地方猪种质特性的测定 |
1986 |
许振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8 |
玉米高产、抗逆杂交种“东农248” |
1990 |
王云生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9 |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棋型、方法及决策 |
1990 |
侯中田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0 |
大豆无(低)病毒种子的获得检测及繁殖技术研究 |
1991 |
张明厚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1 |
畜牧(猪鸡)生产中营养物质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1991 |
许振英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2 |
番茄704选育 |
1995 |
李景富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3 |
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械系统 |
1995 |
蒋亦元 |
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
14 |
大豆抗灰斑病遗传、抗性资源筛选与抗病育种 |
1996 |
杨庆凯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5 |
番茄优质多抗丰产新品种选育及高效育种技术研究 |
2005 |
李景富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6 |
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2011 |
江连洲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7 |
农用抗生素高效发现新技术及系列新产品产业化 |
2015 |
向文胜 |
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
18 |
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
2016 |
单安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得国家级奖励(非第一完成单位)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主持人 |
获奖种类及等级 |
1 |
深松耕法 |
1978 |
沈昌蒲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 |
2 |
LQ-25牵引式联合收割机 |
1978 |
刘启文 |
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 |
3 |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 |
1985 |
李盛萱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4 |
三江猪育种 |
1985 |
许振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5 |
中国饲料成份及营养价值表 |
1987 |
韩友文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6 |
寒地水稻旱育移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推广 |
1987 |
李兆芳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7 |
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复查及综合治理 |
1988 |
田德昌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8 |
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矮黄”亲本的选育 |
1990 |
李景富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9 |
中国番茄主要病毒病毒源种群鉴定抗源筛选创新及利用(合作)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 |
1997 |
李桂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0 |
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04 |
祖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1 |
绵羊育种新技术-中国美利奴肉用、超细毛、多胎肉用新品系培育 |
2008 |
李辉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2 |
功能性益生乳酸菌高效筛选及应用关键技术 |
2009 |
张兰威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3 |
大豆磷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
2010 |
江连州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4 |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
2011 |
王振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5 |
奶牛饲料高效利用及精准饲养技术创建与应用 |
2014 |
张永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6 |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2016 |
吴凤芝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7 |
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 |
2017 |
刘忠华 李一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8 |
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 |
2018 |
韩英鹏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 |
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9 |
孔保华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