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攻坚阶段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跃迁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总结“十四五”建设成效、科学布局未来发展战略,学校拟定于12月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大会旨在破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全力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切实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梳理改革路径、凝聚多方共识,值此研究生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研究生院联合多部门打造"直通研究生教育大会"专栏,系统解读国家政策导向的同时,将分别聚焦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导师队伍建设、和谐导学关系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汇聚校内外专家、职能部门及师生代表的智慧力量,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参考,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为引擎,全面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4日,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农学楼212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姜毓君出席会议,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冯轶男、我校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任(院长)李其林,校研究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各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青年导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帆主持。
会议以“融合聚力·育才兴邦—充分发挥校政、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作用,面向未来专业学位教育构建新生态体系”为题,旨在梳理协同育人成效、剖析痛点堵点问题,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提供调研依据与决策支撑。本次会议由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办,农学院承办。

会上,李其林从当前产业发展形势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未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与研究生院深度协作,通过“东农星火”品牌计划,深化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完善研究生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机制。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孙楠、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洋、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彭显龙先后围绕科技小院建设情况,就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先进经验进行了分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常缨重点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协同提升的案例进行了交流分享。工程学院教授程魁作为黑龙江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分院首批签约项目导师,介绍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理念。食品学院副教授杜鹏分享了龙江工程师专班实践经验和特色智慧课程建设案例。
冯轶男介绍了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现状,结合“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建设,对我校成果转化、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等创新举措表示支持。研究生院院长彭胜民聚焦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标,就构建全新专业学位教育生态体系,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姜毓君在讲话中指出,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不同,但同等重要,要把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目前我校两类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同质化现象,迫切需要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上全面发力,一要聚焦产业需求,深化培养机制改革。以卓越工程师培养和高等研究院建设为牵引,完善培养要素,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要强化导师分类管理,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深化合作交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三要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分类推进学位论文评价改革,实施多元科研成果考核方式,完善导师分类评价机制,着力提升专业型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
据悉,我校自1999年开展专业研究生教育,目前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比例已接近6:4,分类发展体系初步建成。“十四五”期间,研究生院修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分类完善了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支近700人的校外导师队伍。今年10月,由我校牵头建设的黑龙江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分院正式揭牌成立,省内21家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盟合作,标志着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向前扎实地迈进了一步。到2027年,学校将全面形成两类研究生教育各具特色、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供稿/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