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日报2025年9月12日 第3版
编者按
沃野良田织锦绣,科技赋能绘丰景。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走进”阡陌纵横的农田,当高校的智慧大脑对接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科技小院”便成了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从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到推广绿色技术守护生态,再到搭建产销链路助农增收,我省41家国家部委批复的科技小院正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阵地、服务“三农”的高地、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即日起,本报推出“科技小院兴农大招”系列报道,聚焦科技小院的鲜活实践,解码其背后的兴农逻辑与创新智慧,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赵一诺
金秋时节的五常市龙凤山乡辉煌村,连片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辉煌村村支书李哲求俯身捻下一穗稻粒,脸上漾开笑意:“自从用了科技小院的新技术,稻穗更沉,抗住大风大雨,每亩多收百来块钱!”
这座科技小院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东北农业大学于2021年8月挂牌成立。小院坚持“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原则,为农户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
近年来,省科协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管理机制、提供经费支持,持续推进科技小院规范化建设,科技小院已成为集科研、教育、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2022年8月,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获批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第一批国家级支持建设科技小院。
每年4月,科技小院首席、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彭显龙教授便带团队驻扎辉煌村,带领8~10人的科研团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0月底水稻收获。
经过几年发展,小院里建起了“移动实验室”,土壤紧实度仪、无人机光谱设备等一应俱全,“采样—检测—反馈”快速响应机制让技术落地“零时差”。2022级研究生李馨玥深有感触:“我们驻村师生跟踪了25个农户的育苗和水稻种植情况,包括水稻秧苗生长、稻田水温、返青分蘖、抽穗灌浆与病虫害动态等,及时发现问题。”
针对这些难题,团队通过丰产优质群体调控、水肥高效抗倒防衰、稻田肥沃耕层构建三大核心技术构建理想群体,研发了优质米抗倒防衰综合管理技术。彭显龙介绍,这项技术解决了80%以上的倒伏问题。肥料用量减少10%,产量提高5%~10%,出米率提升1~2个百分点,稻米香气也显著提升。不仅实现了稻米丰产优质的目的,还减少了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压力。
三年来,这些技术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科技小院免费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超5000人次。
李哲求算了一笔账:“全村500多亩地用上抗倒伏新技术,超1000亩采用优化施肥技术,每亩增收100元以上。科技小院真是给咱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学校+N+农户”的推广模式让技术在五常市广泛应用。通过大农户带动小农户进行推广,形成了“物化产品+技术指导”的多元推广新模式。省科协搭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技术服务全覆盖。
如今,科技小院已培养10余名硕士研究生。师生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颁布地方标准1项。彭显龙教授获得2023年度全省“十佳科普大师”称号;科技小院学生李馨玥获得中国农技协“最美研究生”荣誉称号;基于出色的工作成效,科技小院于2025年入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
金黄的稻浪中,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又开始新一轮测产。这座小小院落,正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龙江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科技兴农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