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我校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黑土区农田固碳沃土与产能协同提升关键技术和示范”2025年技术示范现场会在同江市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青龙山分公司召开。我校科学技术处副处长王朋瑾,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杰、课题负责人李凤兰,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方运霆,青龙山分公司总经理王本栋,项目相关技术人员50余人参加。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科技处高级业务主管潘蓉蓉主持。

王朋瑾在致辞中表示,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守牢大国粮仓的战略资源。今天的观摩会,正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作为课题承担单位,对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黑土地保护的各级领导、科研同仁和一线农技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学校将一如既往提供平台、设备与人才的全链条保障,推动更多高水平成果在黑土大地就地转化。

与会人员先后赴青龙山农场的两个千亩场景化应用示范基地进行参观,近距离了解水稻秸秆异位快腐、秸秆还田侧深施肥、生物菌肥施用、炭基质生物肥还田、硅灰石粉施用密植、寒地秸秆腐熟制备水稻育苗基质等技术的应用效果。各技术负责人对技术施用模式进行了现场讲解,示范田内水稻长势健壮、稻穗饱满,黑土保水保肥能力显著提升。

6日下午,项目技术研讨会在同江市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主持会议。李杰在致辞中表示,项目团队通过科学调控土壤碳循环、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精准破解了“秸秆还田效率低”、“土壤肥力提升难”的问题。现场可见的土壤改善、稻苗健壮的景象,不仅印证了“增碳培肥、地力提升”目标的阶段性成效,更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赋能黑土保护与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的协作,在技术研发互补、试验数据共享、成果联合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攻克寒区黑土保护与产能提升的更多“卡脖子”问题。
李凤兰及各子课题负责人相继介绍了项目研究进展,针对松嫩平原旱作、三江平原稻作、辽河平原旱作与稻作系统,因地制宜地对技术方案与应用数据进行了展示。与会专家现场研讨,问诊把脉,围绕技术优化细节、规模化推广路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项目下一阶段顺利完成、真正实现固碳沃土、提升产能奠定了基础。青龙山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宁刚作为示范基地代表,分享了技术集成及应用后对产量提升、地力改良的实际效果。
方运霆在会议总结时表示,感谢东北农业大学对本次项目技术现场示范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将认真吸纳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技术模式、强化效果量化验证,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步伐,为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可复制、能推广、见成效的技术模式。
据悉,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之一,我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之一,负责“典型农作体系固碳沃土、水肥高效及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课题的实施。目前,课题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先后建立技术新模式4套,在松嫩、三江、辽河平原打造千亩示范基地3个,计划推广面积将超200万亩。
(供稿/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