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7月9日上午,我校在主楼604会议室召开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欢送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胡国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团委书记于兴业,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秦晓秋,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杨石穿、支教团志愿者的辅导员及团委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座谈会。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学冶同学进行公开试讲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琳同学进行公开试讲
座谈会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学冶、王琳两位同学结合基础教育授课要求,以直观生动和互动的方式进行了公开试讲。
随后,7位支教团成员分别做了情真意切的发言,他们深刻领会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光荣使命,也表示要牢记自己是一个东农人,是一名学生党员,一定会感恩母校的教育和培养,尽快融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工作、生活,推动我校支教团项目持续、有效开展。“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情”是我校首届支教团志愿者的共同心愿。
支教团团长屈腾宇同学说,请老师们放心,在支教工作中,大家必将恪尽职守,踏实工作,做奉献者,不做宾上客;在课堂教学上做铺路者,不做过路人,在校园建设上做参与者,不做旁观者。杜晓丹同学说,一年的支教生活注定会是自己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里程碑,一定会好好珍惜,也将永远铭记。青春只有一次,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以后,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支教工作,因为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家在哈尔滨市区的杨大千同学说,生长在城市中,我们离生养我们的土地越来越远,对根植于此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也越来越模糊。社会在进步,可青年人在精神层面上却失掉了一些品格,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秦晓秋以我校选调生赴江西老区工作的生动事例,鼓励同学们要保持青春激情,同时也要注意自我保护,克服语言交流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带着东农的深厚底蕴做好支教服务工作。志愿者的辅导员老师也纷纷寄语支教团成员,希望志愿者们继续发扬在校期间的优良作风,珍惜机会,刻苦学习,将这种奉献精神传递下去。

胡国良在会上讲话
胡国良语重心长地对支教团的同学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一是要牢记责任,明确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身份。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勤于向老教师请教,用知识和言行带给孩子们希望。二是要珍惜机会,明确支教活动是青年成长的重要经历。经历越丰富,成长也越迅速、越稳健,要充分利用支教活动这一平台,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三是要服从安排,勇于承担更多艰难工作。服务地资源有限,生活条件艰苦,同学们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东农都是大家的坚强后盾。虽然这是我校首次派出研究生支教团,但学校相信大家会为东农争得荣誉,期待一年后同学们能够满载收获,凯旋归来。

胡国良为支教团成员发放出行用品

与会领导与支教团成员合影留念
最后,胡国良为支教团成员发放了行李箱、背包、雨伞、应急药品等出行用品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据悉,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我校于去年成功获批成为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高校,去年9月,通过心理测试、笔试、面试等环节确定7名同学为首批支教团成员。7位同学均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在大四一年中,他们在校团委担任助理实习一年,协助组织、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得到工作上的锻炼,今年4月开始,校团委陆续对支教团成员开展了体能训练,服务地民族风情、地域地貌、志愿精神等培训,5月,经联系,支教团利用3周的时间分别到香坊区新城小学观摩、试讲,并进行了基础教学技能培训。7月11日开始,7位同学将陆续奔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供稿/校团委 摄影/徐彦贝、刘方 编辑/徐彦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