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学生规模由过去的3000人跃升到如今的近20000人,尽管近些年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但教学资源仍然不能满足目前学生规模对教学的要求。欲跨入高水平大学行列,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运行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必定是重要之事、紧迫之事、常抓之事。
落实“实践教学条件升级”,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报告中已从具体建设指标上列出了实践教学条件升级改造的方向,凸显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能否如期完成、甚至是更好更快的完成目标,更需要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管理为其添加助力。
加强管理,需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规范管理,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机制,要探索教务处、学院、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要建立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鼓励科研资源条件服务于本科教学,改变“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情况,缓解本科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要鼓励各学院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实习基地。
落实“实践教学条件升级”,要整合资源、高效运行。现有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整体不足较为明显,但一些闲置、低效运转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不容忽视,因此,优化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共享、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服务系统是升级实践教学条件的可行之策。要有效改变一些相关学科、类似专业“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实践教学格局,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减少重复购置,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
当前,距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高水平农业大学”这个建设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建设高水平的农业大学的标准全面升级、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惟应以“实”字当先。
(撰稿/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