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正值会议召开两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宣讲能力,突出以赛带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建设目标,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我校结合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改革后的全新赛制,面向全体辅导员开展了第三届素质能力大赛。
“辅导员的工作平凡,没有光鲜耀眼,没有夺目璀璨,我努力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照亮学生而非自己,可是和你们在一起,我才会感受到竭尽全力后的无怨无悔和心灵的喜悦,而这可能是所谓的成功都不能带给我的心情。当你们完成蜕变,手握着改变这个世界的法码,我想那就是我的高光时刻,那就是我人生戏份中的主角光环。”这是园艺园林学院辅导员魏天赋正在进行的主题演讲《这就是爱》,话语平实,却直抵人心。
年末岁终,晚来的初雪和着寒冷的北风,让校园里的师生裹紧了棉衣。图书馆报告厅里,我校第三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正紧张进行,选手们的演讲一字一句温润如春,就如法国寓言《南风和北风》中的南风一般,直沁心脾,温暖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比赛现场
12月10日至26日,笔试、案例分析、理论宣讲,历时近一个月的第三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终于落下帷幕。校党委副书记陈延良亲临现场观赛指导,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相关领导及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组成的评委会,细心聆听、认真点评着每一位选手的表现。全校84名辅导员,在备赛中提升理论水平,在交流中提高专业素养,在比赛中增强职业能力。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12月10日进行的笔试环节,包括基础知识测试和网文写作,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素养、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网络素养。辅导员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各类讲话及时政要闻,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各类大大小小的文件加起来足有近百份,靠突击应付是不可能的,更多的还是要靠辅导员的日积月累。
“在参加本次比赛当中,让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政策、方针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细致的学习,既是一次温故知新,也是一次查缺补漏。大赛与工作本来就是相得益彰,职业能力比拼源于日常的积累,从工作中来,还要回到工作中去。”这是笔试及总成绩第一名——电气与信息学院辅导员焦文静的参赛感受。

笔试现场
案例分析,重在日常。12月19日进行的案例分析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原理、方法、策略等,解决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展示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思想引导、生活辅导、事务管理、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辅导员不但要扎实掌握理论基础,还必须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案例分析环节,我抽到的题目是大四学生在尝试考研和工作过程中屡次碰壁、难于选择,从而导致心情低落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每一位带过毕业班的辅导员都会遇到。我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在短短十分钟的准备时间里,与其说面对考试,不如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是案例分析成绩第一名——文法学院辅导员韩雪的赛后感悟。










案例分析比赛现场
理论宣讲,传递力量。12月26日进行的理论宣讲环节,是我校结合今年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改版后的赛制做出的全新尝试,主要考察辅导员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生动开展理论宣讲的能力,更加凸显了辅导员工作中思想引领的重要性。“辅导员的光荣和梦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坚定文化自信”“爱国正当时”“改革开放巨变沧桑”……面对如此多元开放的题目,辅导员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有深入浅出的大理论小道理,也还有卖萌接地气的网络用语,一个个妙语连珠。辅导员传递给学生的,是信仰,是思想,是心中的爱,更是眼里的光。
“理论要内化、重点是表达、效果要设计、灵魂是共情。每个宣讲者都要准确把握理论的内涵精髓,将其与个人的理论认知文化积累相结合,最终形成极具个人色彩的宣讲主旨。要在表达和效果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宣讲吸引听众,用共情搭建起理论与听众间的桥梁。”这是理论宣讲环节成绩第一名——理学院辅导员钱振宁的参赛感悟。









理论宣讲比赛现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行动有方向。历时近一个月的比赛已经告一段落,辅导员的工作却依然在继续。辅导员的工作目的并不是为了比赛,但比赛却时时在检验一个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宣讲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充分调动辅导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针对性和亲和力,培育打造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报名即兴演讲并最终获得比赛一等奖的食品学院辅导员刘双奇谈到,“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准备,深刻感受到比赛既是一次业务的比武,又是一次团队的练兵。在备赛过程中,学院的领导和同事都积极地献言献策,甚至是帮助撰写和修改材料,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同时,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这也是我更加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内容。”
主动请缨参赛并最终获得二等奖的农学院辅导员霍晨光在回顾比赛时感慨,“已经年近40的我,参加了此次辅导员技能大赛,心情紧张又兴奋,又一次找到了当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感觉。之所以自报奋勇参赛,更多的是想要锻炼和检验一下刚刚从事2年辅导员工作的自己。备赛期间,写稿到深夜,背稿到焦虑,比赛之前,领导的鼓励,同事们的加油,终于让我自信满满的走向讲台,并顺利的完成了比赛。我觉得用积极的心态去锻炼自己,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体会辅导员这份职业,就是对选择最好的诠释。”
入职仅半年并最终获得三等奖的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孙宏烨对能够参赛感到幸运和幸福,“从今年7月入职到现在仅半年,就有机会参加这次比赛,与众多优秀辅导员同台竞技、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幸运。整个比赛真的是能力、经验、体力、心理的大挑战。初入职时,我认为辅导员没有自己的课程,只需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但在参赛后发现,基础知识、案例分析、理论宣讲,哪一门不是课程,哪一课不是专业,哪一门不是学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信念、不断提升,努力做一名眼睛里有光的辅导员!”
学生工作处处长徐国峰在赛后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并不断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强调,个人的成长需要锻炼,队伍的成长需要锻造,只有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作为我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我校推进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大家要将比赛看作是一种常态化的锻炼,更多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要传承和发扬我校辅导员队伍的优良传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肯于钻研、甘于奉献,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为助力我校人才培养,助力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徐国峰做总结讲话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文法学院冯瑶瑶等9名同志获笔试一等奖,食品学院刘双奇等17名同志获得笔试二等奖,农学院张鑫琳等17名同志获得笔试三等奖。电气与信息学院焦文静等5名同志获得总成绩一等奖,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温广宇等6名同志获得总成绩二等奖,文法学院彭永涛等8名同志获得总成绩三等奖。
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学生政工队伍。多年来,学生工作处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思路,积极借助“学工沙龙”、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素质能力大赛、年度人物评选、学生信息测试、年度评优考核等方式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机制体制等方式,不断搭建平台、拓展空间、丰富内涵,深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开拓学生工作新局面。
(供稿/学生工作处 摄影/新闻中心记者站 朱斯蕤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