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党建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打造部、省、校三级党建示范点“雁阵格局”,有效提升了党建品牌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学校“一融双高”建设。学校党委组织部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党建引领聚合力 品牌创建提质效”专栏,旨在深化党建示范创建成果,全力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浓厚氛围,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全面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
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联动,是筑牢龙江农业根基、端牢中国饭碗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为黑龙江擘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宏伟蓝图,把黑土保护上升为振兴发展的“国之大者”,持续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立足农业高校“强农兴农”使命,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主动对标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构建“思想铸魂-人才蓄能-创新攻坚-内涵提升”四维驱动机制;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重大项目、示范一线,把组织力嵌入课题设计、田间试验、技术推广全链条,实现党建工作与寒区水利事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龙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利动能”。在党建引领下,学院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获评校级“标杆院系”。1个党支部获批全省首批公办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水利特色的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之路。
二、做法与成效
(一)思想铸魂,校准水利报国“导航标”
学院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思想铸坝-组织夯基-发展赋能”为主线,将理论学习作为精神引领的先导工程,筑牢师生信仰根基,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思想动力。一是强化“组织学”,夯实理论武装根基。高标准推进党内主题教育,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抓实集体学习,结合专题辅导、线上竞赛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二是深化“践行学”,做实行业精神浸润。立足水利“艰苦奉献”、土木“精益求精”的行业特质,打造“田间党课”“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实践,与黑龙江省龙建路桥二公司、中跃东源集团有限公司、大庆稀壤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将学习课堂延伸到工程一线与企业现场,显著拓宽了学习形式与内涵,推动党性锤炼与专业精神深度融合。三是推进“融合学”,提升党建引领成效。积极推动“水润耕读”组织员工作室成功申报,融合理论学习与水利精神、耕读文化,通过专家讲史、重走治水路、微视频创作等形式,持续打造“党建+行业精神”“党建+工程实践”等品牌载体,促进党建与专业育人有机融合。
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田间党课
(二)立德树人,深耕人才培养“试验田”
学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党建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打造水利工程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一是坚持顶层设计,营造育才环境。将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与服务机制,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持续完善教师成长关爱工程,依托企业实践、国内外研修等多渠道培养体系,做优“水韵芳华教学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系统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健全教学科研奖励机制,支持教师参与各类竞赛与学术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二是抓好人才引育,建强一流师资。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成功引进和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次,拥有“龙江学者”青年学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青年人才20余人次,荣获3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逐步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硬、育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三是聚焦国家需求,优化育才布局。紧密对接国家水利行业发展战略,实施“挂图作战”机制,压实责任、明确节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一流专业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并获批省级一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不断优化专业内涵,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能力。
(三)融合赋能,激活水利攻坚“蓄能池”
学院党委坚持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建在学科平台、建在重大项目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有力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一是强化支部建设,引领学科突破。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优化党支部设置,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在党建引领下,学院成功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二是发挥支部功能,聚力科研攻关。聚焦寒区水利与黑土地保护等方向,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有组织科研。牵头获批教育部寒地黑土生境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多项,多篇成果入选高被引论文,专利软著百余件。三是突出党员作用,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党员教师牵头承担河湖生态健康评价、黑土地保护、智慧灌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科研与咨询项目,深度参与黑龙江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培训、水务干部培训及地方项目论证。通过技术推广与政策服务,学院在农业节水、防灾规划、生态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学院党委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
(四)文化浸润,营造爱院如家“新风尚”
学院党委紧密围绕“践行使命、勇攀高峰、服务‘三农’、传承文化”的院训精神,以“爱院如家”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学院从“环境育人”到“精神铸魂”的整体跃升。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营造“家氛围”。党委班子带头调研,以环境改造为切入点,组织师生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对地下人防空间等闲置区域实施改造提升,统筹推进实验室等场所升级,盘活空间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同时深化院企联建,汇聚校友力量建成水利综合试验场等平台,有力支撑教学科研,彰显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与攻坚克难中的堡垒作用。二是突出组织带动,弘扬“家文化”。学院党委积极构建具有感召力的“家文化”生态,通过牵头设计主题文化墙、制作学院形象专题片、优化升级学院官网、构建以“水利上善青年”为核心的文字与视频融合宣传矩阵等系列举措,生动展现水利精神与院训内涵,以文化人、以情聚力,切实增强师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凝聚起推动学院发展的奋进力量。

学院党委精心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三、启示
一是以组织嵌入,促党建业务融合。党建工作必须深度嵌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科技攻关的核心流程,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通过党建与行业特质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从“围绕中心”向“融入中心”的转变,使党建成效最终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果上。
二是以政治引领,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的把关定向作用,将政治标准贯穿于高层次人才引育全过程,系统构建思政融入、专业认证、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育才体系,实现人才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三是以共建共享,聚学院发展内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爱院如家”等理念为纽带,将专业实践与情感培育相结合,依托“共行”实践有效激发师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将水文化传承升华为情感认同,为学院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供稿/组织部、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