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党建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打造部、省、校三级党建示范点“雁阵格局”,有效提升了党建品牌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学校“一融双高”建设。学校党委组织部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党建引领聚合力 品牌创建提质效”专栏,旨在深化党建示范创建成果,全力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浓厚氛围,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全面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强调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任务,亟需发挥水利工程在灌区现代化改造、农村供水保障、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我校水利水电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公办高校党建“样板支部”、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和育人使命,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示范标杆,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创新动能,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利根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思想建设,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党支部牢牢把握思想建设这一生命线,以政治引领铸魂,以形式创新增效,以问题导向破局,以规律探求固本,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造担当育人重任的坚强堡垒。
一是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党支部聚焦强化思想引领,以提升党员立德树人意识为核心深化理论学习。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多元化线上学习平台,依托微信、钉钉、QQ等即时构建党员交流矩阵,结合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龙江先锋网等平台载体,开拓多维互动学习场域,实现理论学习“线上+线下”全覆盖;针对青年教师党员需求,设计专题学习、案例剖析等多元形式,将理论学习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深化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创新开展“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先行”等活动,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会议和短期培训4人次,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立身、卓越智慧育人。
二是扎扎实实做好课程思政。党支部引领全体教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轨并行,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标准体系优化-专业示范课堂培育”三位一体建设模式,在系统讲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有效引导教师将价值塑造置于人才培养首位。近年来,支部教师获批校“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1项,显著提升了专业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代感。
三是有形有感拓宽育人途径。党支部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核心方向,坚持“一融双高”,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工作全过程。在文化育人方面,精心打造“水科学”沙龙品牌活动,搭建师生深度交流平台,融汇专业前沿与人文精神;同时,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能专项培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在实践育人环节,精心组织社会调研、强化实习实训管理,引导学生深入工程一线与社会实际,切实锤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本领。近年来,建立了校本科校外实习基地1个,科研实验平台农业水环境与水生态、水利工程结构分析与健康诊断平台2个;促进学院出台文件《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毕业要求制定机制》(水利院发[2023] 08号文件)、《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办法》(水利院发[2023] 11号文件),有效推动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水利水电时代新人筑牢了坚实基础。

党支部教师到黑龙江朴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交流学习
(二)强化组织建设,夯实教师队伍支柱
党支部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是系统化开展教师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党支部精心组织、统筹规划,通过制度化选送青年教师深入知名施工、设计单位一线进行学习锻炼,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确保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和育人素材。近年来,党支部与黑龙江中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佳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跃东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合作框架协议共3项,与黑龙江省水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框架1项,组织专业青年教师4人次到中跃东源、厚朴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为校企协同育人、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全方位构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体系。党支部紧密结合国家水利事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以师德师风涵养、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数字技术培育、工程实践能力强化、教学研究与创新为角度,定期开展学术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练兵以及精准的“传帮带”机制,为教师提供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成长平台。近年来,支部教师在教学方面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获2024年水利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1项。锻造了一支思维新、视野广、业务精的高水平水利师资队伍。
三是交互式打造教师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党支部创新性地整合行业企业+管理部门+专业教师+跨学科教师多方力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强化了教师的育人共同体意识。近年来,支部牵头设立了黑龙江省朴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驻学院研究中心,支部党员侯仁杰教授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强化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交流联系。以校企共建为抓手,以“党建+产教”模式打造特色党建品牌,组织党员教师牵头技术攻关、人才共育,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示范样板,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范例。

党支部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三)强化纪律建设,涵养清正育人生态
党支部始终注重加强纪律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涵养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一是推进师德师风教育。党支部紧密依托水利学科特色与育人平台,深耕师德涵养沃土,精心组织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支部书记带头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党课,结合时政深刻阐释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与育人使命,强化党员教师的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优势,定期学习师德楷模事迹、政策解读与警示案例,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线上氛围;结合专业实际设计主题党日活动,有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水利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是创建党员示范岗位。党支部创新性打造并持续深化“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将其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员教师立足教学科研一线主动“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带头钻研教学方法改革、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成立以优秀专家为组长的基金修订小组,帮助青年教师完善基金申请书;共享实验室及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为青年教工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帮助专业教师组建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科研环境。支部青年教师赵蚰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李胜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侯仁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将党员的先进性贯穿于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实践,有效激发了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生动力。
三是拓展社会服务行动。党支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带领专业教师积极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实干担当打造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支部成员积极助力地方建设,支部书记董文财以行业专家身份参与农业农村部2024年大豆单产提升工程赴吉林前郭县、镇赉县、黑龙江省甘南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进行技术培训;赴重庆、四川进行技术检查与指导。支部党员侯仁杰老师作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专员(借调)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支部党员王立坤、汪恩良老师多年服务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为我省水利工程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专业教师韩红卫利用专业技能服务东北冰雪旅游开发,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党支部及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启示
一是三位一体,实现政治引领、价值同构与实践耦合。支部建设将“为党育人”的政治属性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揭示立德树人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实现思想建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契合。要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下的全员育人生态系统,使支部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战斗堡垒。
二是思想铸魂,发挥支部凝聚力和组织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凝聚作用,通过强化组织生活、深化谈心谈话、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引导全体教师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教师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学术追求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紧密结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思想与组织根基。
三是党建引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需求。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社会服务工作,既是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立足地方需求、依托学科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校地合作,使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供稿/组织部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