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奋斗》杂志2025年第5期刊发了我校署名文章《强农兴邦育人才 共谱振兴新篇章》。

文章全文如下:
强农兴邦育人才 共谱振兴新篇章
东北农业大学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龙江发展需要为牵引,优化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东北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部署要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强国建设、龙江振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扎根基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新型人才。一是强化思政育人。始终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四有”教师队伍,以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作新机制,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优化特色育人。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持续培优知名教授领学、科研项目导学、跨学科团队助学的“秦鹏春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模式。探索新型“三农”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动物科学专业“三导师制”、动物医学专业“721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体四元”、中新园艺实验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深化耕读育人。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农业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将中华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每年举办耕读文化节系列活动为载体,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学农为农、强农兴农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建立了27个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小院”,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二、坚持守正创新,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助力高质量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学校持续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编制了《东北农业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坚持守正创新,按照“质量优先、适度发展、服务需求、强化特色”原则,重点发展一批、加快建设一批、调整改造一批、撤并淘汰一批,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合理统筹资源配置,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高质量振兴发展相统一。一是加力一流学科建设。围绕“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引擎,优先满足一流学科建设需求,拓宽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全力以赴、合力攻坚。学校2个学科专业获得A档评价,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围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培优专项计划,12个学科入选黑龙江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名单。二是加强优势学科发展。加强涉农特色品牌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布点比例,深度融入创新链、产业链,围绕服务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动物生产类、植物生产类、生物类、智慧农业类、食品加工类、农业工程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农业资源与环境类八大涉农学科专业集群,精准对接产业、服务行业,进而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快交叉学科培育。以“四新”建设为统领,以基础、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为依托,超前布局,加快交叉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农工、农理、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设置农业人工智能、寒地黑土工程、寒地未来食品等交叉学科及食物经济与管理、生物育种科学等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快推动在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食品安全、生物育种等国家地方急需领域的学科布局,更好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三、坚持面向未来,聚焦重大战略需求,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时代课题。学校坚持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创造未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出与国家区域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一是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依托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聚力攻坚“卡脖子”难题,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扩大“朋友圈”,建好寒地黑土生境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研合作样板平台。二是把助力龙江振兴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学校扎根龙江沃土,积极融入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始终把助力龙江振兴发展当作首要任务,集聚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力量,强化有组织科研,打造更多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打好服务地方“组合拳”,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实质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基地+中心+产业联盟”服务模式,让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实现就地转化,为龙江率先建设农业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三是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奋斗目标。学校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突出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东北农业大学将持续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勇担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重大使命,以实干实绩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东农梦”奋勇前进。
(来源:《奋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