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投稿平台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投稿平台 > 正文

我校园艺园林学院周爱民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11-04 发布机构: 责任编辑:回彦霖 阅读次数:

近日,我校园艺园林学院观赏园艺作物育种团队副教授周爱民、王月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1.3)发表了题为“The Absorption, Immobilization,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Leymus chinensisto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阐明微/纳米塑料的植物毒性机制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为利用羊草等生态关键物种修复污染土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微/纳米塑料作为全球瞩目的新兴污染物,其危害已引发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水生植物、模式植物及农作物对微纳米塑料的响应,而对陆生植物的生态效应认识有限。本研究以极具生态价值的羊草为研究对象,探究50 nm和20 μm两种粒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其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粒径N/MPs均对羊草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生长受阻、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减弱及氧化应激加剧,且小粒径和高浓度处理的毒性更强。通过荧光可视化与定量分析发现,小粒径主要经外质体途径进入体内,而大粒径则因尺寸效应对根系造成机械损伤。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不同粒径处理显著富集与胁迫响应相关的多种通路基因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羊草可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积累脯氨酸及启动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增强对N/MPs胁迫的耐受性与解毒能力。综上,本研究不仅进一步揭示了PMMA对羊草的毒性机制,也为利用陆生植物修复微纳米塑料污染土壤提供了新策略。

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周爱民、王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23级硕士研究生庞安琪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黑龙江省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CYQN2401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619)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40335

(供稿/园艺园林学院)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