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由我校陈庆山教授团队撰写的论文“Design of High-Diacylglycerol and Lecithin Soybean Seed Oil UsingGmPDATsandGmDGATsKnockout via a CRISPR-Cas9 System”。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大豆中GmDGAT1A/B/C与GmPDAT1B/D/2A/2B基因,实现种子脂质合成途径重定向,成功创制出富含二酰甘油(DAG)和卵磷脂的大豆新种质。该成果为功能性食用油开发、大豆营养品质改良提供了有效策略与种质基础。

三酰甘油(TAG)是大豆油脂的主要成分,其经消化代谢后易转化为储能脂肪,增加机体代谢负担。DAG是天然的TAG替代脂质,具有促进脂肪氧化、抑制体质量增加、降低内脏脂肪含量、改善血清胆固醇水平、调节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此外,大豆油脂中还含有卵磷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卵磷脂的组成成分中,磷脂酰胆碱(PC)占比最高,其次为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卵磷脂兼具优良乳化特性与潜在健康益处,广泛应用于食品与医药领域。传统大豆油中DAG与卵磷脂含量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功能”的双重需求。
植物中TAG主要经Kennedy通路由DGAT(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催化生成,亦可由PDAT(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以PC为酰基供体合成,这两种酶共同调控DAG—PC—TAG的碳流平衡。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在大豆中精准敲除GmDGATs家族与GmPDATs家族关键成员,阻断TAG合成的两条主要通路,协同提升“高二酰甘油(高DAG)”与“高卵磷脂”两项优质性状,创制可直接应用的大豆新种质,并提出高效的油脂品质改良基因编辑策略。
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获得8个GmPDAT家族基因和3个GmDGAT1家族基因,结合基因表达、蛋白定位及功能互补验证等,选取GmPDAT1B/1D/2A/2B与GmDGAT1A/B/C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构建含3个sgRNA的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共获得34株T0阳性植株,其中11株在靶位发生突变,突变类型均为插入/缺失(indel)导致的移码突变。从突变株系(T1)中筛选出8个具有不同基因组合的纯合突变体,用于后续成分与功能验证。

GmDGATs-GmPDATs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综合分析
脂质组学分析显示,所有突变体种子中DAG与PC含量均显著升高:其中突变体c23-1的DAG与PC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10.0倍和7.56倍,突变体c23-3的DAG与PC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8.7倍和7.32倍。同时,突变体中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突变体种子外观及植株生长发育状态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保障了新种质的育种实用性。本研究成功创制“高DAG-高卵磷脂”大豆新种质,同时验证了面向油脂品质定向改良的高效多基因编辑策略。
机制层面,GmDGAT1A/B/C基因敲除阻断了Kennedy途径中依赖酰基-CoA的TAG合成关键反应步骤,导致TAG合成前体物质DAG大量积累;而GmPDAT1B/D/2A/B基因敲除则抑制了以PC为酰基供体的TAG替代合成途径,促使PC及其他磷脂类物质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敲除上述DGAT与PDAT家族基因可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尤其DGAT1A、DGAT1B与PDAT1B的联合敲除株系,其DAG与PC含量达到最高水平。这种双通路阻断策略可有效将代谢流从TAG合成途径导向DAG与PC的积累过程。
我校陈庆山教授、杨明亮副教授、胡振帮高级实验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赵莹副教授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张滨烁、田慧琳、刘洋、崔一凡、王思慧参与了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2023ZD0403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501888、U23A201783、32272093)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pbi.70383
(供稿/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