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东农时评】耕读三载 育人无声

发布日期:2025-09-30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侯诗辰 阅读次数:

暮色中的后稷园格外宁静,第三届耕读文化节的最后一块展板被轻轻收起。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墨香书韵,更是一所大学对育人本真的执着追寻。这份挥之不去的,是文化的温度,是教育回归土地的朴素力量。

三度春秋,三场相约。农学院一位老教授曾深情道出初心:“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他们扎根土地的勇气。”在这个连思考都可以被外包的时代,我们坚持让学生亲手触摸泥土、辨识五谷,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云端,而在每一粒真实的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

第一届耕读文化节,构建框架,让“耕读”重回校园;第二届,丰富内容,让文化传承更加立体;第三届,专注于育人内涵的深耕,让教育在细微处发生,在体验中成长。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部徐徐展开的“古书”大门,象征着知识永远向新的可能开放;“耕读四季,薪火东农”的主题,将时序流转升华为生命成长的节律;场域之内,“梅、兰、竹、菊”四君子屏风,不仅划分出“耕、读、创、融”的物理空间,更以草木品格诠释其精神内核——耕如寒梅,在坚守中育人;读似幽兰,在沉静中润心;创若修竹,在突破中成长;融像秋菊,在包容中成就。而“扇笺寄意”“服章之美”“文脉寻踪”等环节,其名即诗,其形即礼。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教育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滋养心灵。

本届耕读文化节最动人的不是场面的精彩,而是各学院从“成果展示”逐渐向“成长引导”的理念转变,让每个环节都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用心体悟的教学现场;四百道融入校史、校园文化与耕读文化的趣谜,让学生在思索答案中深化对学校精神的理解;“东小农”讲师团的动情讲述,为老一辈东农人的故事注入了温度;首次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融合传统诵读与AI赋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结合,为文化节注入了鲜亮的思政底色;艺术学院新生在西环路南段绘制的25幅耕读画,不仅是将文化“画”上墙,更是将精神“铸”入心,冰冷的围墙变为一座露天的育人美术馆,让过往师生在移步换景中,感受耕读文化的浸润。

躬耕于这场文化盛会,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真正的育人过程,恰似春风化雨,在平等的交流中悄然发生。校长俯身与学生共搓玉米时的专注神情,校友与学弟学妹畅谈理想时的会心一笑,县域企业代表与师生探讨发展路径时的热切目光——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恰恰是最有效的育人方式。艺术学院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朋友圈写道:“原来耕读不仅仅是农科生的事,耕是脚踏实地,读是仰望星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成长方式。” 这句话,是耕读文化节最宝贵的收获。

活动收官,精神长青。耕读文化节已从东农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育人品牌特色,并终将变为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内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育人方式,一种文化自觉。

这,或许就是我们连续三年举办耕读文化节的深层用意——在疾速流转的时代里,为学生保留一份与土地相亲、与传统对话、与文化相融、与内心相应的空间。让每个东农人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获得向下扎根的定力和向上生长的能量。

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三年,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们深知,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唯有紧贴大地,才能眺望远方!

(撰稿/张尚男 封面图制作/霍晨光)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