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雷神山,“建”证中国速度。武汉雷神山医院建成,凝聚了中国建设者的汗水,这其中就有一名龙江小伙儿,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2019届电气与信息学院毕业生汪念慈。日前,记者通过东北农业大学采访到了他。
汪念慈是牡丹江人,毕业后工作于中建一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得知援建这个消息之后,他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这个年仅22岁,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记者说,“当时没有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大家都往前冲,我更应该出一份力。”

为了更快建好雷神山医院,汪念慈(右)和同事只能在室外匆匆吃午饭。
初到武汉,换上厚厚的工装、戴上严实的口罩,看着空荡的街道上,汪念慈觉得心情十分沉重。“说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汪念慈说,“但既然来了,就要义无反顾,干好本职,做最大的努力,高质量完成任务。”
虽是建筑行业的一名新兵,汪念慈却在师傅的指导下,透露出一股老练的作风。他参加完指挥部的会议,理清思路后马上配合排工期,填写提料单,制订完工作计划,又带着工人们领工具、找材料、熟悉现场,一项项任务部署的清清楚楚,一件件工作交代的明明白白。
病房普通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的安装……进入工地后,摆在汪念慈面前的是一项项又急又重的工作任务。
7天的工期里,汪念慈每天仅睡3个小时左右,吃饭就简单扒拉一口,其余时间就是带领工人看图纸、领材料、赶进度。几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工人可以暂时吃饭、休息,但汪念慈却需要一直在施工现场,对安装设备进行检查,复盘材料剩余,保证建筑质量与速度。
采访汪念慈时,他已经和工友光荣完成了建设任务,正按照规定在北京进行自我隔离。直到这个时候,汪念慈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参与了雷神山医院建设。
原来,出征到武汉前,汪念慈对妈妈说了“谎”。 由于怕家人反对,他对妈妈说,“我要回到原来的项目了。”
在武汉时,由于忙碌,汪念慈经常不能及时接到妈妈的电话,家中十分惦念。妈妈一连串的追问,“儿子,你干什么呢?你旁边咋还有机械声呢?你们的项目不是没开工吗?你到底在哪?”汪念慈都含糊其辞地回答。
回到北京后,汪念慈放下了所有重担,给妈妈发了一条承认“错误”的微信——爸、妈,对不起,儿子对你们说谎了,其实儿子去了武汉,援建雷神山,儿子不想让你们为我日夜担心。现在国家需要我,我要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我现在援建顺利结束,回北京了,一切都好。
虽然十分担心和心疼儿子,但是汪念慈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和全家人更为儿子的勇敢感到自豪。“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是全家人的骄傲,你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她对儿子说。
(新闻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2020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