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东阳镇的东发村一派绿色葱茏、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漫步村间小路,道路两边的柳树舒展着轻软的枝条,牛羊结伴悠闲漫步吃草,与舒适雅致的农家新居、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而10年前,这里还是一副道路坑洼,村庄黯淡的模样。改变始于2015年的秋天,一群从东北农业大学走到村子里的人,他们以10年时光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下了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短短几分钟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作为农业大省的农业高校,服务“三农”是东北农大一直坚守的初心。2015年,学校党委开始选派第一书记驻村。9月的一天,王伟峰接到组织部的电话,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征求他的个人意见,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王伟峰,接到通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有机会投身到国家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但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和家庭,他心中也有顾虑。在与家人商量之后,王伟峰在短短几分钟就义无反顾地接下了驻村帮扶这份沉甸甸的托付。
初到东发村,王伟峰被这里的落后状态深深震撼,村里的屯间道路是坑洼的砂石路,稍大些的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每当进入雨季更是严重影响村民出行,修路成为了村民最期盼的事情。改善村屯道路,是王伟峰来到东发村想做的第一件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次往返于县里、镇里进行沟通和争取,经过立项申报,最终东发村被甘南县列为2016年整村推进帮扶对象,批复项目资金200万元用于屯间道路硬化。
从东发村到哈尔滨需要5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为了尽快熟悉岗位、改变村貌,王伟峰周末也很少回家,他说:“脱贫攻坚就是和时间赛跑”。那时,驻村第一书记住在镇里的招待所,从招待所到村部还有10公里,有的时候在村里忙到很晚,他就住在村民家里,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让他很快跟村民打成了一片。一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东发村发展,协调学校专家组到村考察,精准制定发展策略,组织编制了《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总体规划》(2016-2030),昔日的小村庄开始焕发出了生机。

主动申请加入工作队,选择继续留下来
2016年,熟悉农业科技工作的李其林成为东发村新一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东发村,除了要适应艰苦的环境,还需要尽快投入帮扶工作。李其林始终坚信,只有深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才能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走近他们。

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每天就住在村部,天一亮就扎到村民家,挨家挨户走访,一边帮着干农活,一边拉家常。晚上回去后,整理白天了解到的信息。3个月,他走坏了两双布鞋。“我就纳闷了,其林怎么精力那么充沛呢,每次见到他,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就没听他说过一声累。”村支书孔德友打趣地说。
李其林发现村里大豆长势不错,但种植面积小、农户积极性不高,他邀请当时的农学院教授陈庆山来到村里为村民讲授东农豆253的种植技术,积极推动农学院在东发村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他在县里争取经费为数十户农户购买合计面积500亩的豆种、肥料和农药,配套学校的免耕覆秸种植机械和栽培技术,农户不承担任何费用,种植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村民们从此开启了高产优质的大豆种植新体验。了解到水稻育秧棚能大幅提升育秧质量和速度,李其林向县里争取资金,为村里修建了5个水稻育秧棚。由于育秧棚每年有效利用期只有4个月,其余8个月时间基本上都是闲置,李其林便想到了在育秧棚里种木耳这个大棚“副业”,为农户增收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望着窗外每到夜晚便漆黑一片的村庄,李其林的心情很焦急。东发村大部分道路都缺乏照明设施,多年来,村民们都是“摸黑”出行,非常不方便。当时,甘南县正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他便着手开始准备向县里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希望用于建设东发村的太阳能路灯。经过不懈努力,路灯项目获批,5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东发村的夜晚。同时,他还为村里修建了第一个村民活动文化广场,热热闹闹的小广场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好去处。
李其林驻村第一书记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按照省委要求,学校将成立驻村工作队,他主动申请加入工作队,继续留在东发村工作。就这样,学校选派朱志猛接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其林与宁方勇为队员,组成了东北农业大学驻东发村第一届驻村工作队。
驻村1246天帮扶1246户
2017年5月,黑龙江省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驻村工作队需要与村“两委”重新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东发村共有户籍人口1246户3408人。到村的第二天,朱志猛便带领李其林和宁方勇开始“走户”,白天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开展调研,晚上核实情况、梳理数据、测算收入,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了1个多月,将东发村贫困户基本情况一一梳理清晰,一共精准识别国标贫困户106户202人。按照上级要求,新识别的贫困户需要重新建立档案,完善了“一册五卡四账”内容,工作队高质量完成了精准扶贫手册200多份及各类扶贫资料上千份的整理撰写。经过1年多的一系列帮扶措施,2018年6月,东发村以“零错退、零漏评,满意度 100%”的成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脱贫退出。

三年半的时间,驻村工作队累计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800余万元,用于改善东发村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致富产业:修建了水泥硬化路,安装了自来水,新建了光伏发电站……工作队十分注重通过产业扶贫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东发村注册成立了甘南县东发亲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示范项目”等致富产业项目7个,为东发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石。
2019年5月,崔伟涛、付鹏威轮换加入。8月,东发村受强降水影响及遭遇洪水,危急时刻,朱志猛、崔伟涛、付鹏威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组织广大村民一同扛沙袋、打桩固基,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堤坝”。经3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北河大堤保住了,避免了东发村及东阳镇成千上万村民的疏散撤离。

“我在东发村驻村1246天,正好村里1246户人家,虽然只是数字上的巧合,但这是我和东发村的缘分。那个时候,家里的女儿总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告诉她,平均每天帮扶1家,帮扶完,爸爸就能安心回家了。”朱志猛说。
2020年10月,朱志猛返校工作。崔伟涛接任队长,与付鹏威和刘方共同开展驻村工作。工作队从肇源县百果园公司引进“南果北移”技术,组织农户利用闲置育秧棚种植苹果和毛桃720株,进一步推动庭院种植经济,在东发村,南方水果实现了“北上安家”,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
2021年5月,经过历届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奋斗,东发村党支部荣获“甘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驻东发村工作队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同时荣获“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切努力只为乡亲过上好日子
2021年6月,以张索坤为队长、刘方和金靖博为队员的驻村工作队开始驻村工作。此时,工作重心已开始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刚到村里时,张索坤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但一个朴素的念头支撑着他:“我们得实实在在地为东发村做点什么,让村里人把日子过好。”带着这个想法,他带领刘方和金靖博为村里做了一件“大事”。每年的雨季,东发村因地势低洼常发内涝,农作物损失严重。见到眼前的场景,张索坤和两名队员心急如焚,他们对东发村八个自然屯周围堤坝、河渠、农田开展实地踏查,请教农户、专家并分析研判后,他们想到了一条治涝的“良方”——对东发村耕地进行科学化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经与村“两委”沟通、邀请相关同志现场办公,在甘南县农业农村局和东阳镇政府支持下,确立了以东发村为主体、辐射周边村屯的项目方案。2022年9月,总建设面积5.7万亩、投资近7000万元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动工,当年东发村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
一直以来,东发村对化肥的使用需求大,农民种地成本高。张索坤、刘方和金靖博积极联系学校校友,为村民提供了生物菌肥。生物菌肥相对于普通化肥来说,能够起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等作用。2022年,工作队在东发村推广生物菌肥2500多亩。农户葛覃习是生物菌肥的受益者之一,他使用生物菌肥的120亩水稻,节省了化肥20%、农药30%,亩均增产10%,共增收超3万元。渐渐地,生物菌肥的使用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2023年东发村使用生物菌肥农田面积扩展到近4000亩。

100公里外还有一位东农驻村干部
距东发村约100公里外的太平村,这里也有一位东农的驻村干部在田间地头默默坚守。2020年9月,按照省委“六个一批”工作要求,学校选派李卡到甘南县中兴乡太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卡说:“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李卡组建了太平村党员志愿服务队,以“服务太平村民、建设美丽乡村”为宗旨,开展垃圾清理、环境整治等义务劳动,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担当使命、展现作为、体现价值。
驻村期间,李卡协调学校领导和专家到村调研20余次,为村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太平村规划了以“山地林果为特色、小浆果为重点、中草药为辅助”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到哈尔滨市、宁安市、林甸县和肇源县等地走访调研南果北移项目,建成了太平水库北村集中林地红树莓、鸡心果和中草药种植示范园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更大突破。
“我们一定会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如今的东发村,有这样一处别致的景观:4亩的水塘里白鱼、鲟鱼正在畅游,一节节莲藕卧于泥中,不远处,以蔬菜种植槽巧妙拼成的“东农情”三字赫然入目,槽内空心菜、老山芹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水产养殖、水生蔬菜,单拎出来都不稀奇,我们想做的是把水产养殖与水生蔬菜种植结合起来。”第四届驻村工作队队长盛一说道。鱼的粪便和饵料残渣经过分解、过滤后变为蔬菜的养分,蔬菜在充分吸收营养的同时,又将水进行了净化循环,这就是盛一、曹海峰、郭明军打造的东发村鱼菜共生项目示范区。如今,这里已成了村民的休闲打卡地和甘南县旅游线路精品站之一。
2025年8月,在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张李滨、王永峰和王小乐的办公室,墙面被东发村1-8屯的居民分布鸟瞰图装点得满满当当。为了摸清村民居住情况,全村1264户村民位置被等比例复刻到了8张图上。队长张李滨说,“2年的时间并不长,光有干劲儿不行,我们得马上行动起来。”到村时间不长,他们就完成了首轮入户走访工作,对村篮球场完成了“微改造”,为年满65周岁以上村民提供全流程免费证件照拍摄及冲印服务……
新一批驻村干部已接过接力棒。办公室墙上的居民分布图,不仅是工作地图,更是一张张等待完成的“心愿图”,他们正在书写东发村下一个十年的故事。

十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也是一次初心如磐的奔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砂石坎坷到大道通衢,从长夜漆黑到灯火明亮,从传统耕种到产业多元,铸就了东发村的蜕变。十年驻村路,是一群人与一片土地的双向奔赴。他们以智慧与坚守唤醒土地深处的生机,而村庄也在岁月流转中悄然塑造着他们的信仰。他们走过的,不只是一段帮扶岁月,更是一场精神的还乡。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每一粒稻谷都是对大地的深情告白,而更多希望的种子,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孕育,静待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