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生态智慧在黑土地结出更丰实的硕果?怎样以专业力量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精准动能?这个暑假,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马超老师带队指导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长山乡永恒村虾稻试验田,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田间课堂:解剖虾苗繁育全链条
在甘南县长山乡永恒村虾稻试验田,实践队的师生们围绕当地“虾稻共生”绿色农业模式展开调研。烈日下,同学们穿梭于育苗大棚与稻田之间,现场记录水体理化指标,详细了解从亲虾筛选、抱卵管理、孵化控温到虾苗标粗、病害防控等一整套繁育流程。
师生还与养殖人员就该模式的运作机制、小龙虾的饵料选择、收入增长情况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调研。

座谈解惑:科技破题成本瓶颈
为了精准解决养殖户的问题,实践队与长山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及养殖人员举行专题座谈会。长山乡政法委员李晶详细介绍了虾苗繁育基地的基本情况,提到当地在积极探索“虾稻共养”模式、今年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育苗突破成本瓶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后,实践队队长马跃岂同学结合学院所学和前期调研,作了题为《小龙虾产业趋势与本土化高效繁育养殖技术探讨》的报告。他分析了国内小龙虾消费持续增长的市场前景,并运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学、疾病防控等专业知识,提出了优化本地亲本选育方案、科学调控孵化期水质关键参数、建立基于生态防控理念的虾苗病害综合管理策略等具体建议,获得在场村干部和养殖人员的一致认可。
产业延伸:感知科技兴农脉动
实践队来到甘南县米香虾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队员们不仅看到了包装精美的“虾田稻”和鲜活水产,还深入了解到“虾稻共生”模式如何通过生态循环提升稻米品质、增加水产收益,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综合效益。

在走访村屯过程中,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特色产业给乡村带来的活力——道路整洁,村干部谈及小龙虾带来的增收时,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这背后,正是科技赋能农业最生动的写照。
此次甘南之行,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学子们,充分发挥学院在水产动物繁育、营养、健康养殖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带出实验室,应用于产业一线。他们在虾稻试验田的细致观察、在座谈会上的精准建言,用专业知识为甘南县“虾稻共舞”的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科力量,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下了充满希望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