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俄博览会系列活动——第十二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于6月17日在喜来登酒店召开。论坛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主办,东北农业大学和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承办。本次论坛共有中方各界代表164人,其中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9所高校的领导和代表112人,学生代表42人;俄方共有各界代表72人,其来自莫斯科、西伯利亚、远东等地区20所高校的领导和代表49人,学生代表23人。


开幕式现场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方主席、我校校长包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包军向出席本次论坛的中俄嘉宾表示欢迎,向中俄教育部及黑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近年来在我校组织实施下,联盟的各项活动和项目富有成效,为中俄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国际司处长拉斯别尔塔夫、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申林、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白德福参加了开幕式,并作出了重要讲话。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方主席、我校校长包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在开幕式上讲话

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国际司处长拉斯别尔塔夫在开幕式上讲话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申林在开幕式上讲话

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白德福在开幕式上讲话
论坛上,中方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方太平洋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11所中俄双方高校领导围绕着《在“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下的中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了主题发言,并就提高中俄高校合作水平,服务中俄“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战略、提高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培训质量等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主题发言现场


分组讨论现场
最后大会选举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新一届联盟主席和执委会。

联盟第二届执委会选举现场
17日下午17:00,在参会代表的热烈的掌声中,第十二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胜利闭幕。
本届校长论坛得到了两国政府及区域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两国高水平大学校长们的积极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30所中俄高校在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学生和教师交流、科研合作以及文体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意愿,16所中俄高校现场签署了13个合作协议。本次论坛在如何进一步加大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于“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战略;如何提高科研合作,促进中俄校企合作,提高中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奠定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高等教育深入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彰显了中俄各类高校联盟做好“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中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据悉,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内容,16-17日在东北农业大学还举班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第二届青年论坛。共有来自中方高校42名学生,俄方高校23名学生参加了此次青年论坛。两国学生欢聚一堂,开展实践合作、设计创新项目。在中俄两国世代友好的大背景下,青年论坛会议开启了中俄学生交流的新形势。我校党委副书记陈延良在青年论坛开幕式上致词,他对参加此次青年论坛的中俄大学生表示欢迎,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此次论坛,增进中俄两国青年在教育、科研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更好地传承中俄传统友谊。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第二届青年论坛现场

我校党委副书记陈延良在青年论坛开幕式上致词
16日晚上,在东北农业大学音乐厅还举办了中俄大学生文艺汇演。共有中俄高校100多名代表和青年论坛中俄学生代表60多名观看了演出。我校党委书记孙登林、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白德福、太平洋国立大学校长伊万琴科登台致辞。孙登林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中俄高校代表和学生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我校将为大学联盟的持续发展和有效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和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全部力量。
随后,我校大学生艺术团联合黑龙江大学、黑河学院、长春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东北联邦大学的188名演员为中外嘉宾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我校党委书记孙登林致辞

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白德福致辞

太平洋国立大学校长伊万琴科致辞





晚会现场
作为论坛的配套活动,16-17日还在东北农业大学音乐厅和喜来登酒店大学校长论坛会场举办了两场中俄高校展,中方49所院校与俄方19所院校通过文字与图片展示,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情况、中俄高校合作成果。
此次校长论坛系列活动的成功召开,得到了黑龙江省教育厅和中外嘉宾的赞许。东北农业大学作为论坛承办单位充分展示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我校在中俄高校合作中的标志性位置。这既是对我校多年来对俄合作交流工作的肯定,也为我校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供稿/国际交流处 摄影/新闻中心记者站:史耀辉 杨昊林 杨雅晗 赵鹏程 曹润婷 张洪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