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思享:吴玲 坚守底线和边界 宣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16-12-15 发布机构: 责任编辑:王拾犇 阅读次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对于总书记的讲话的感受格外深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这给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矢志前行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高校教师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方向与定位

我们的高校是扎根中国大地、党领导下的高校,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对当今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与内在灵魂的规定,也内在地规范了高校教师价值选择的方位。因此,毋庸置疑,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所谓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主体,岗位特殊而重要,因为我们面向的不是“物”的生产而是“人”的塑造,青年学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来自大学的孕育与涵养,价值塑造是广大教师的首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身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自觉涵养道德情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以德立身、德行天下的品行之师;要自觉培育仁爱之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以爱化人,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要自觉提高教育创新的本领,直面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破解育人瓶颈障碍,助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高校教师必须履行授业解惑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努力承担起创新知识和传递知识的重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各学科的学理,转化为各学科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把握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造、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广阔空间。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志,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中续延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和责任,会讲、敢讲并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强化思想引领,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做好学生人格培育,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成长树立标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躬身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以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培育一代又一代年轻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积极传播者、坚守者与践行者。

高校教师必须坚守的意识形态底线和边界

高校教师要增强高校课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大学课堂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规范、有原则,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场所,是宣扬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教师有责任讲述完整、全面的中国。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言论要有底线、界限,高校教师具有批判的权利与意识,可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谴责社会不良风气,但不能消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可以曝光现实困境,但不能制造对抗情绪,要用阳光的心态、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自省来化解。高校教师更要具有建设的责任,在课堂上以批判者的角色痛心于社会不良现实的同时,亦不可忘记自己作为建设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大局意识。因此,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确保课堂讲坛真正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必须履行宣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坚守意识形态的底线和边界,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吴玲

作者简介:吴玲,女,1970年出生。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地制度变迁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黑龙江省“六个一批”理论人才,黑龙江省政府特贴获得者。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