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展开的核心环节在于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理论话语权的掌握和行使需要实践语境,即现实中可行的话语场。那什么样的话语场能够使党的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施为有效又效果显著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推开了理论和实践的绿窗。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立身的基点,而立德树人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立身的根本。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不断宣传,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里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则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这个主阵地是理论内化的关节点,是让学生理解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本心的绕不过的核心地带,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中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求索与解答相统一的现实大讲堂。站稳了这一现实大讲堂,学生们可以从理论高度向现实深度、从理论灌输向灵魂内省迈进;教师们可以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结合起来,使对政策的解读不再虚空,对理论的宣传不再幽深,使得庙堂虽高,也能敌江湖之远。
在高校建立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话语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作如下方面努力:
首先,应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价值为基准来实现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课程范畴,在价值立场上绝不可能秉持所谓“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价值以善恶为导向,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有示范意义的道德价值。道德虽不可教,但可以传授,即言传身教,因而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需要在人格甚或人性层面作要求。做道德文章、传伦理意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比起玄奥理论和皇皇巨著,教师本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无德之师,即便在理论上能穷八荒之玄通,在实践上仍为祸甚久,为害巨深。我校的一名学生已颇有作为,他说老师当年那句“考不好是学习能力问题,抄袭则是人格问题”的告诫,在他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一直约束他做任何事都绝不触动这个底线,所以才有后来的脱颖而出。看来,好老师的影响是恒久的。学术上的“钻之弥坚”必然要以道德上的“仰之弥高”为绝对起点。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党的理论的宣传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第二,应夯实理论、以理服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宏大精深的科学,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水平,深邃的思考能力,精湛的宣讲艺术,是必须要在完备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才能够驾驭得了的课程。理论本身的魅力永远蕴含于理论本身,那是用坚实的理论基础触碰到了理论内核后迸发出的理论光辉,而受众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一光辉所牵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之中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事实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基本观点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而其完备性和科学性的把握则要去透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本身。不研读原著、不探究其中的道理、不通晓其中的逻辑进路,在理论上尚且无知,怎能进行科学有力的宣讲。毕竟,任何正价值都需要有真理基础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更是这样,因为只有从学理上才能更清楚地解读诸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调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等理论问题,才能剖析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蔓延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才能明确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厘清很多理论上的迷惑,才能解决实践问题。
第三,应立场坚定、学术自信。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允许其登上讲台的绝对前提。有些教师,害怕学生提“尖锐”的问题,在本能上回避它,说明他自己在这方面是心虚的。为什么心虚?因为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本质,没有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场,没有树立宏大的历史视野,没有将自己作为“历史中人”,没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看待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困难。当事物的本质特点被认识主体忽略掉的时候,那么认识它的立场自然不会坚定,在立场犹疑的情况下,学术观点难以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科学,具备了客观的依据,经得起理性的怀疑,扛得住实践的检验,是以完备体系呈现出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了理论和学术自信,价值立场的偏移问题便会从根本上杜绝。笔者有幸聆听过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理论大家,如萧前、陈先达、许征帆、罗国杰等先生的教诲,他们无论在学术和教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中,还是在社会问题的看法上,都会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无法掩饰的笃信和热爱,那种坚定信念已经根植在他们心里,变成血液里的存在,是人生的终极信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家社会发展谋前路,是他们长久的学术追求,也是永恒的生命样态。
最后,应功善兼具,知行合一。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方法论,理论高度决定学术视野,更决定实践效度,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屏蔽这个五光十色的实践世界。作为高校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理论宣讲,又要实践引导,既要学术问道,又要现实关照,既要让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要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使命,正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解决新问题,解决难问题,“增强时代力和感染力”。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契合,宏观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回答学生的人生着力点在哪儿,为什用力、对谁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最佳方法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提供实践路径,在这一实践视阈下,可以建立起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话语场,架构起既可以高位宣判、又可以低位体察的理论和现实空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效果卓著。

武卉昕
作者简介:武卉昕,女,1973年出生,蒙古族。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做博士后研究,从事苏俄伦理学和苏联史研究,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位专门从事苏联和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学者。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红旗文稿》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