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翠霞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李院长您好,首先对您作为黑龙江代表团代表参加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祝贺。此次大会与全国科技创协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同一会场同时召开,盛况空前,首先请您谈谈参会的总体感受。
李翠霞:此次我作为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黑龙江省代表参会,心情非常激动。这次大会恰逢与全国科技创协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同一会场同时召开,我们现场听取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荣幸。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次大会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 1978年中国科技大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的春天,大家一致评价我国迎来了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
这次大会我的感受有“四心”:第一就是振奋人心。就是大家听了之后感觉科技工作者的又一个春天到了。第二个就是改革决心。当前国家面临改革进入到深水期和攻坚期,要想破除很多东西,还是很困难的。但是总书记当时说,“某些问题,不能用管行政的办法来管科研人员”,当时现场掌声雷动,然后他很亲切地说,“哎呀,看来这个问题很有群众基础啊!”第三个就是对改革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时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所以,这次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使大家充满信心。最后一个是表达贴心。当时的会场上,院士是坐在一楼的最前排,我们就坐在二楼,整个环境氛围很朴实,和国家领导人没有距离感。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关注中国未来的科技导向和科技工作者,谈到了怎么去支持最基层的科研人员,怎么去给大家创造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听起来非常解渴,感觉非常贴心。听了国家领导的讲话,真是感觉到总书记和总理就在科研人员当中,科研人员所有的困扰他们都知道,细致到比如说报销有些什么要求啊,怎么报啊,太接地气了。
记者:在五年前您就曾被选为中国科协八大黑龙江代表,此次是作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参加会议,您在会议期间具体参与了哪些环节?做了什么工作?两次参加会议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李翠霞:这次我作为代表在讨论当中两次发言,并且在会议的选举过程中作监票人。第一次讨论主要是是围绕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进行发言。第二次讨论中,按照大会要求,我根据李克强总理的报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这次大会的意义和如何去践行会议精神,并与各方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本次会议,我还承担了大会选举监票的任务。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会议期间,我与一个来自七台河的代表就村级企业发展规划制定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中国科协八大我也是代表,那是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但是没有这次会议感触这么深刻、强烈。这次会议除了激动之外,我更多地在思考,思考应该如何去落实总书记讲话,落实会议重要部署。这次参加会议我深刻感受到了上海等发达区域科技人员思想观念的开放性和大胆的超前意识。跟他们在一组,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对我们影响挺大的。我感觉发达地区的这个发达的意思,不仅仅是经济发达,更包括文化发达,包括思想观念发达,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
记者:李院长,您是咱们省优秀科技人员的代表,能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我校的荣誉,您能不能谈谈参会后对接下来开展相关工作的思考和设想?
李翠霞:这是我在开会过程中,包括讨论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涉农的科研工作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首先就想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科研的创新,一个是科研的应用。
大会提到,科研的创新非常重要,包括科研创新的三种形式,这是科研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另一个方面,谈到了科研应该瞄准的方向,包括它的应用,就是面对国家重大的战略问题,包括前沿性的问题。应用性的问题应该瞄准这些领域来开展研究。所以我当时就想,对于咱们学校能够面向农村的一些基本理论的研究问题,涉及到基础理论。有些理论研究的成果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还有一些理论研究是为了将来的储备,为了将来的应用做储备。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战线其实都涉及到这种问题,而咱们学校可能面临的这个问题就更为严峻和突出,因为我校直接面向农业主战场,而且面向的是黑龙江这样一个农业大省。通过和与会代表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咱们学校在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的制定和使用上,走在了其他学校的前列。当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怎么去评价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就时,其实咱们学校已经有了教学型、科研型和推广型这样一个评价体系,所以我感觉到在改革方面,我校已经走到了其他学校的前列。其实就是,我们学校已经考虑到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是重要的科研方向,科学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能够更好地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取得更大成绩。这是这次大会中这些科研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也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们经济管理学院,我觉得,第一,农业经济研究是经济管理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不是说纯粹地研究经济理论,而是要求这个理论一定要立足在你了解实际,而且能够对实际当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理论性的分析,并最终提出应用性的对策,这是我们研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果你不能针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来提出这些应用性的成果,不到具体的农业领域当中去了解真实的情况,那你的科研一定找不准方向,所以首先要脚踏实地。第二,这几年我们学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我觉得还是能够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学校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济管理学院无论科研还是教学,都比较注重与实际工作部门的结合,开展实践研究,开展实验教学。由于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数量大,实践相对困难,但通过我校已经对各个专业的改革,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有一个最主要的大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利用好现在的基础,深入开展相关科研,争取取得更多成果应用于实践。
记者:您刚刚提到我校通过多项改革为各个学科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如果说有一个时间节点的话,我校通过改革带来的变化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翠霞:应该说是近三年,学校通过实施五项改革、六大工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力度很大,效果显著。比如我们学院,原来也建立过实验实习基地,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多数停留在签协议上,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我们已经废止了很多这样的“纸上基地”,现在的实验实习基地,一定是把学生的实验、老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和老师的科研这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近三年在这方面做的力度非常大,也取得了明显实效。
比如说我们今年签的协议当中的中博诚通实验实习基地,面向的是会计专业老师和学生。会计学生在我们学院是人数最多的,会计学生的实践能力怎么提升,一直是困扰我们学院的教学工作最大的一个问题。会计专业老师科研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立足点,这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与中博诚通三年合作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了现在这种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而且达成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定期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给走进课堂,直接针对课程的内容给老师开展培训课,老师们感觉意义非常大。2016年,企业还将赞助我院两到三名老师参加国际培训机构ACCA在美国举办的年会。这些内容都可以说是我们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增值内容,也是我们与企业洽谈的核心内容。学院的目的就通过合作,把老师培养起来,能够进入到企业高端的讲师团去,企业的一些优秀讲师资源也可以进入到我们的课堂,实际上也就是说整体上会提升我们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开阔师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准则变化特别大,每一年都在更新,优秀企业对具体的案例和行业发展情况掌握的要比我们老师多得多,这是我们急需的资源平台。比如,我们的学生可以到跟它密切联系的100多家企业,包括国内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而对于老师来说,合作的企业会给大家提供在理论课本上不了解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师们需要破解的科研方向问题,这对老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意义都非常大。
记者:李院长,您刚刚列举了近年来学院通过对外合作对推动科技创新产生的积极影响,那么,您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有哪些?
李翠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激发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落实“五大任务”,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点要求,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认真落实的五大任务。我们广大科技人员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根据五大任务的要求,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才能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占据科技制高点、引领科技新方向。
科技创新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在谈科技创新,我感觉其实科技之所以能够创新,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仅仅指的是科技成果的创新,而是整个科技工作都要创新,因为只有各个环节的创新,最终才能够创造一个科研创新的环境,才能促进这个科研的成果产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持之不懈的奋斗热情、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立足学校、服务我省,投身到国家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为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撰稿/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