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我校六届四次教代会闭幕之际
2016年初,东北农业大学注定以特别的印记开启新的编年。而烙刻这一印记的关键词恰是“改革”与“发展”。随着六届四次教代会的落幕,东农“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落实随即铺展,综合改革也将正式步入崭新的“元年”。
根脉是前进的指引
只有回望来路,才知所向何方。
面对当下复杂的发展形势与迫切的改革需求,我们有必要重新温故、强化学校60多年来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启示与根脉。建校之初,东农先辈定下“要为农业科技教育生产服务”的目标,在老校长刘达先生的带领下,从“办社会主义大学”起步,而后数代东农人一程又一程接力奋斗,在一番番曲折坎坷后,不断以改革发展实现了强校的蝶变,彰显了大学的责任和能量,传达了师生的信念和坚持。
落其实者思其树。弹指68年过去,“根目录”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毕竟,改革不是“拆迁队”,面对全新的“十三五”,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要改的是制约发展的“短板痼疾”,痛也要革除;不能改的是我们立校的旗帜,难也要传继!只有这样,举措方能串点成线,方向才会愈加清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车驰两轮,鹏展双翼。
“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学校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的依托与指向,相辅相成、但又应有所不同。“改革方案”目标更远、更高,指向的区段更阔、更长,它不是“自然增长”、并非数载之功可以完成,却从宏观上明确了可发掘之潜力、当行进之方向。“发展规划”任务更具体、更细致,指向的区段是以“五年为期”的里程,是全校上下合同一心、倾力共赴便可能实现的愿景。
在“十三五”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等十大发展任务,并针对每个学院、不同战线都强调出特定的主线和方向。
在“综合改革”方案中,校党委清晰提出的六大目标、七大重点任务,反映着学校面对治理结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科技体制、服务体系、资源配置、党建与宣传思想文化等重点问题的改革决心。
两大主题、两份蓝图,共同绘制出全面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路线图。这过程有如一次航行,需要对发展态势持续不断洞察调整、需要对发展要求逐渐适应满足,最终在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跨越的航向上达到向往的彼岸!
矛盾是跨越的动力
发展也好、改革也罢,不应有禁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再到发展方式的重塑、制度文化的涵养,改革发展之路从无坦途。这过程必然因“动了奶酪”而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面对勇气、智慧与担当的考验,需要的是全校上下的一致共识。
矛盾就是动力,不解和牢骚也是一份期冀,证明大家还在关切和在意。面对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动态调整、辩证看待,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决不能为了“和声悦耳”就把实现规划、方案的过程视为交作业、变为走过场。
惟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大设计”,还是自下而上的 “微调整”,改革发展实践中,只要我们始终对接师生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就不会有解不开的心结、踏不平的路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教育之需,发展所为,时代所向,改革所循。实施“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从全面播种、次第开花,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这是一场渗透着智慧和勇气的探路,这是一次满载希冀的出发。让我们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宽容的心态、更加执着的信念、更加努力的工作,“杀出一条血路”,携手创造无悔于历史的辉煌未来!
(撰稿/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