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又逢两院院士增选年。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周琪光荣当选。获得学术界最高荣誉的他,不仅是新增选院士中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首位院士,也是东北农业大学校友中的唯一院士。12月21日,周琪正式成为母校的“兼职教授”,消息传来,着实振奋了广大师生,也让记者有缘采访到这位“本硕博”均在东北农业大学完成的杰出校友,探寻他通往成功路上的难忘体悟,原汁原味地分享他对母校、对恩师、对后辈的真切寄语。

周琪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东农这片沃土是好土壤,之所以能够长出好果子,是源于先生们“种子”的力量。”
我从小生活在东农,我的学术成长之路跟东农的土壤和氛围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做干细胞研究,且从基础逐步向转化过渡。可以说,一路走来,我们的研究始终是基于东农前辈数十年前已经规划好的方向上前行的,从建立生物工程专业、到成立生命学院,是老先生们奠基了这个学科——胚胎、发育、到后来的干细胞,我们只是按照惯性继续做起来。这是一种传承,因有他们所做的前期工作,才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很高的水准上做后面的事情,是他们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对科研方向的准确判断、对人才的关心爱护,造就了今天的一切。我们是站在先生们的肩膀上实现了今天的业绩。东农这片土壤是好土壤,之所以能够长出好果子,是源于先生们“种子”的力量。因此我常常认真思考,应如何继续把接力棒好好地从先生们手中传承下去,这是每一代老师的责任。
“我特别希望将秦先生画的圈子继续画下去,让后辈能够在我们引领的方向登上更高的台阶。”
我是秦鹏春先生的“关门弟子”,从治学的角度来讲,秦先生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对学科整体的判断和把握。直到今天,领域里许多卓有成就的东农毕业生大都没有超出秦先生当年规划的范畴——从动物克隆和移植,到胚胎发育。我特别希望将秦先生画的圈子继续画下去,让后生能够在我们引领的方向登上更高的台阶。缅怀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先生们留下的东西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秦先生对所有人的爱护、事无巨细的关心让人铭心难忘,他总是把学生的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做。我留了秦先生很多亲笔信,他每次都深切地关心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生活。他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如果有新的文章发表、有新的成果出来第一时间向他报喜,给他邮寄。然而今天我们这些消息和进展却再也无法让他知道,向他汇报。所以院士增选以后,我首先给秦先生第一个弟子、也是我的老师谭景和教授打了电话,我们希望秦先生在天能够感知,相信他一定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和欣慰。
“我始终会把自己定位在母校一名教师的身份,践行一份无法割舍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精神家园,而老师正是将学生、校友和母校连结起来的情感纽带。今天我将通过正式的仪式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在任何地方不设工作站、不兼受学术职务,但对母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把自己定位为母校一名教师的身份,始终践行着一份无法割舍的责任和使命。我会努力为多做事情、多做学问。
作为兼职教授,教育学生肯定是我的本分,同时通过科研来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领域是我努力要做的。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同学校一起开拓干细胞转化与再生学科布局,包括对重要设施、动物基地、仪器平台的建设,对人才引进的倾斜。我还会尽可能在人才引进和培训、国家科研项目规划、学术沟通交流等方面多为学校做些工作,带领母校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介入到国家的规划和项目里面,尽可能更加密切频繁的与东农合作,促进学科的交流、进步与发展。
“东农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始终以东农为荣,为母校增荣。”
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才有可能在领域里立足。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围绕着如何获得干细胞、如何诱导干细胞、如何使用干细胞在做研究。当下,东农学子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上都有文章发表出来。事实证明,东农的学子是有能力、有实力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
东农学子有几个特点,第一孩子们肯吃苦,第二国家理科基地(生命科学学院)的孩子素质特别优秀。所以只要给他们足够施展才华的机遇和平台,他们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跨越。就如从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无私指引与帮助的老师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可喜的是,如今,一代代东农学子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改变了“圈子”里的“生态环境”——从以往不愿意讲自己是东北农大的毕业生,到争着抢着以说出自己是东农人为荣。我是东农走出的,我也始终未曾离开过东农。东农就是我们的家,众人拾柴火焰高,家是大家共同建设和维护的。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和同仁都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专业,同时爱护学校的声誉,始终以母校东农为荣,为母校增荣。
【编后】21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机专家、东北农业大学蒋亦元教授欣闻周琪校友新晋院士、并成为东农兼职教授,饱含真意地畅叙心中的祝福和激动。
“我感到,周琪如此年轻便获得这一殊荣,非常可喜可贺。同时,他在干细胞研究的前沿领域能取得诸多难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东北农业大学具备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是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成长摇篮。因此我既要向周琪表示祝贺,也要向我们的学校表示祝贺!
周琪是通过在东农的学习积淀走出的院士,我是通过在东农的工作历练成长为院士,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源于东北农业大学的培养。但我们亦有不同,我所从事的农机研究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物理知识创制机械实物,是现成原理的移植;而周琪在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则是走在国际发展前沿的,是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实现的重大突破,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
我们的东北农业大学始终是以生命科学为特色而发展的,因此周琪今天能够受聘东农,我们东农人真的要好好珍惜良机,要积极从他成功的经验中汲取科研精神、传播科研方法,给学校带来新的起色!我相信周琪的成功经验能够引领和激励东农更多科研工作者不断突破自己、提升业务,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可以走出更多的院士,带领学校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
(采访/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