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共青团东北农业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导读

发布日期:2015-12-15 发布机构: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博 阅读次数:

高举旗帜 改革创新 脚踏实地 奋发有为

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努力为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回顾过去——五大育人体系互辅互成,筑牢共青团发展根基

五年来,我校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贯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融入中心,走进青年”,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团员青年为宗旨,强化了“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五大育人体系建设,提升了共青团工作的思想引领力、组织凝聚力、文化辐射力、品牌影响力,我校共青团逐步成为我省团组织中品牌项目和特色工作优势明显,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共青团组织。

◆思想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持“四个结合”,积极开展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校院两级协同配合、团学骨干带头学习、团员青年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一是坚持集中学习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突出思想教育实效性。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理论、党团知识、重要讲话及文件精神学习和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创办“学习在路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沙龙,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坚持点、线、面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教育全覆盖。紧紧抓牢团学骨干、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基层团支部四条主线,突出重点,集点成线,连线成面,分阶段、多层次、立体化开展团学工作,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载体;三是坚持导向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强化团员青年意识教育。发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为依托,以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基础,培养造就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四是坚持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推进团学新媒体战略转型。按照“青年在哪里聚集,团的阵地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将团的工作从传统领域延伸至网络新兴阵地,建立了6584人的共青团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逐步构建了网络思想育人工作体系。

组织育人体系建设优势凸显

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原则,努力拓展基层团组织工作领域,建立完善基层团组织工作机制,探索团学干部培养新模式,积极发挥团组织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作用,组织育人效果显著。

一是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培养高素质团干部队伍。注重团建创新,在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开展“社团建团”的试点工作,成立社团团工委,强化团学队伍建设;二是积极推动重心下移,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不断完善校、院二级团委工作运行体制,在共青团重点工作上实施重心下移,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形成了“校团委指导,院团委主导,团支部发力”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优化学生组织机构,助推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结合网络新媒体发展需要,成立了我省高校首家青年传媒中心。形成了以校学生会为核心,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校社联、校青协、校青媒、校科协、校大学生艺术团主席的同心圆团学组织格局,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典型;四是规范团内评优表彰,发挥优秀典型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团建工作,通过严格评选条件、规范评选程序、改进评选办法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团内评优表彰工作。几年来,开展大型表彰活动15次,共表彰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100个,“先进团支部”317个,优秀团干部419名,优秀团员2981名。

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亮点突出

始终坚持以“政治文化是灵魂,道德文化是基础,学术文化是核心,文体文化是关键”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通过活动立项、品牌建设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主流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活动彰显文化品位。以“两节”即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新生节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百舸争流,社团文化品牌展现独特魅力。学生社团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涵盖面日趋广泛。目前,我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163家,会员人数18000余人,参与社团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85%以上;三是广开渠道,校园文化讲坛引领致学风尚。“校园文化快车”、“半亩方塘”讲坛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听百家之言,立学术新风”的交流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四是顺应时代,网络平台增强校园文化“磁场”。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特点传播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学子了解校史校情,增强爱校荣校情感,传承东农精神。 “掌上东农”微信平台,现有关注人数为38642人,成为东农青年学子获取校园资讯的重要渠道。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特色彰显

始终坚持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逐步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的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切实提高青年学生奉献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是深化“万名大学生进万村”,实践内容进一步丰富。以“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服务行动为依托,不断拓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域,逐步形成了制度化、基地化、经常化、多样化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育人效果进一步提升。先后荣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支实践团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优秀团队,1支团队获得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活动全国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个人,19支团队获得省级奖励,24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35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个人;三是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建立校、院两级志愿服务基地70多个,形成“善行100”、“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义务讲解”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56项。先后完成哈洽会、中俄博览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独家承担全国工商联常委会暨民企龙江行活动、全国残疾人轮椅冰壶比赛等志愿服务工作;四是注重志愿服务活动内涵,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培养了一大批以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集体“种太阳”志愿者服务队、黑龙江省道德模范屈腾宇、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张曲薇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双创育人体系建设效果显现

始终坚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大学生SIPT计划项目立项基础,以普及性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水平竞赛为牵引,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训平台,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激活组织机制,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工作“新常态”。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了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机构;二是激发创新活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成为校园“新时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2013年,创办“播种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现已举办四届,参与学生6000多人次,覆盖了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学生。先后承办了“创青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省再生资源创意设计大赛、省“知识产权杯”高校创新发明大赛和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大型赛事和活动;三是激拓教学资源,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成为实践“训练场”。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15个;协助党委组织部,完成了38名“青年才俊”与137名科研助手对接工作;完成SIPT计划项目立项600项,举行学校公开答辩会21场,学院公开答辩会134场,邀请专家465人次担任评审专家,直接参加答辩和观摩答辩的本科生近三万人次;四是激励“双创”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成为育人“新模式”。学校已经逐步构建了以SIPT创客空间、KAB创业俱乐部、大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为载体,以大学生SIPT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和社会实践立项为基础,以“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其他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为指引,从培训、到实训、再到实施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立足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共青团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思想深刻变化、青年学子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现状,如何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青年学子权益观念不断增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成长发展需求日益增多的情况,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能力;面对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蓬勃发展、青年个性张扬,部分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部分团学干部存在浮躁心理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团的作风建设,扩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面对信息化浪潮对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冲击,如何进一步提高共青团运用有效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面对学校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加速发展的现实,如何进一步凝聚团员青年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设出谋献力等,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解难题、完善工作。

眺望未来——责任与使命同在,共青团将不断革新再谱华章

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上级团组织的工作要求,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的工作和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全面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为党凝聚青年,赢得青年,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把握灵魂,突出政治性,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打牢团员青年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始终把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构筑共青团思想教育体系。

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形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服务载体。利用网络新媒体、团刊等阵地,采取讲座、理论学习等形式,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着力把科学理论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努力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辐射力大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扩大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高举旗帜,永葆先进性,深入研究时代变化对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以自我革新的勇气,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是共青团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团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按照扩大覆盖、优化格局、统筹兼顾、增进活力的总体思路,巩固和促进共青团组织成为党团结教育引领青年的坚强核心。

一是优化团学组织机构设置。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逐步捋顺班团关系,进一步明确团支部工作职能,完善班团工作决策机制;二是加强团学工作队伍建设。按照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力争建设一支高举旗帜、朝气蓬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进一步推进团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三是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功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推进完善各学生组织标识和组织文化建设。

凝聚力量,增强群众性,敏锐剖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形式,完善共青团服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准确把握青年实际需求,努力挖掘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搭建服务青年平台,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始终把竭诚服务团员青年作为我校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热情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学习、工作、生活、情感中的实际困难,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健康成长。

一是全面建设以品牌为驱动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着力建设打造一批能够满足青年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和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质量和活动开展实效性。充分发挥好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全面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实践育人体系。以“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设完善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着力设计学生受益、社会认可的实践活动项目,提升学生参与度、活动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三是全面建设以“服务需求”为目标的服务、权益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团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定期召开校、院两级团员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进一步促进团员青年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反映团员青年的合理需求工作机制。

服务大局,坚持创新性,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任务,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启发创新创业思维,深化创新创业实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提高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学生参与度为重点,积极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的工作体系,服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启发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思维和意愿。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第一课堂的讲授相互融合,贯穿创新创业育人全过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帮助学生转变思想,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大学生SIPT创新实践计划项目为基础,以“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支撑,以SIPT创客空间、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SIPT创新实践工作室和各级创新创业类社团组织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落实。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创新创业类竞赛成绩、SIPT创新实践项目实施情况等作为评价考核师生的重要依据,逐步推动创新创业成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