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学校领导听取学校校史博物馆总体设计方案汇报

发布日期:2014-07-22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7月15日下午,校史博物馆总体设计方案汇报会在主楼604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冯晓,校长包军,党委副书记郭翔宇,副校长张长利、刘荣、郑秋鹛,纪委书记孙立军,校工会主席王泽方出席会议。发展规划处、计财处、科技处、教务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校史博物馆筹建办成员参加了汇报会。冯晓主持会议。

校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申甲从校史博物馆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功能区划、方案设计、经费投入和进度安排等7个方面做了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校史筹建办成员、老领导对校史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进一步阐述。

校史博物馆建设办公室主任孙立军简要介绍了设计方案制定的背景情况。他指出,目前校史博物馆总体设计方案虽已经过多次大的修改,但尚有不完善之处,希望通过此次会议集思广益,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细化完善,开展好下一步工作。

郭翔宇、张长利、刘荣、郑秋鹛、王泽方等与会领导对校史博物馆的建设内容、展示手段、文物征集、内涵挖掘、功能表现、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对校史博物馆建设上达成了共识,充分肯定了校史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岿然,计财处处长李义也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包军对设计方案表示肯定,认为其符合学校需要、具有可行性。对于校史博物馆建设,包军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对校史文物充分挖掘,把那些见证学校发展、蕴藏着东农精神和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的文物展示出来,增强校史博物馆的感染力,要在实物的展示上有所突破。二是充分利用这次校史博物馆建设的机会,对东农精神、东农传统和东农文化进行总结凝练,凝聚广泛共识,要通过建馆认定和解释好学校的文化精神以及校风校训,让人在知史明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东农精神和文化力量,做到神形合一,这是建馆的意义所在。三是要明确目标与工作思路,有效完成文物搜集工作,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建好校史博物馆的关键。

冯晓在会上做了总结讲话。在肯定校史博物馆前期工作的同时,他就为什么要建博物馆、如何建设博物馆和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三个方面做了阐述。

冯晓指出,建设校史博物馆是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考虑到老先生、老领导和广大师生、校友的建议和学校在弘扬黑土农耕文化上的责任;要借助校史博物馆这个平台展示学校发展成就,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凝聚学校的精神来激励东农更好更快发展;要对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前辈做出的贡献和体现的精神进行总结、凝练和宣传,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要重视校史建设和文物发掘保护,要认识到文物发掘保护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现在如果还不抓紧做好校史文物的发掘保护工作,可能文物会失去得更多,将是一种遗憾,也是对历史不负责。

冯晓强调,建设博物馆要坚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尽力而为“的原则。就选址来说,在现有条件下,老图书馆用来做校史博物馆较为合适。其环形结构、承载量、地理位置等都符合校史博物馆建设需要,同时它作为校园标志性的老建筑也代表了学校的历史。就建设内容来说,博物馆以校史为主线,同时体现农业文明与黑土文化,这是大方向。今后的设计方案还需围绕这个方向继续完善。

冯晓要求,建设校史博物馆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力求完整、原汁原味地展示出学校的发展过程;要充分展示办学成果和社会贡献需。我校60多年来对中国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通过这些成果展示,让学生得到振奋,让教师受到激励,让校友感到骄傲;要做到展示校史、成就与农业科普宣传相结合,利用声、光、电手段以及各种信息技术,体现校史博物馆的知识量和时代感。

最后,冯晓希望筹建工作组认真吸取与会领导建议,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征求针对校史馆建设的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校史博物馆建设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好。

据悉,校史博物馆建设是我校六大工程之一“文化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学校2014年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党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10月就启动筹建工作,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校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对展示内容及展馆安排反复研究,学校主要领导先后3次听取筹建工作汇报,对校史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建设方向。截至2014年7月,校史博物馆总体设计方案的框架基本形成,还需进一步完善细化,届时将面向老领导、老先生、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征求校史博物馆建设意见。近期将启动校史展览文本和文物征集工作,其他各项工作也将陆续铺开。

(宣传部报道)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