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会现场

校纪委书记孙立军作报告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干部师生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5月29日,我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宣讲第八场报告会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厅举行。校纪委书记孙立军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十八大专题辅导报告,各分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全体辅导员,各单位教工党支部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师生代表一同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宋跃芬主持。
孙立军经过精心的梳理和准备,结合个人的研究和学习体会,以《我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十八大报告、领会十八大精神,重点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几条线索;二是如何用“大历史”的眼光看当代文化发展;三是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首先,孙立军向全体师生介绍了“文化”的源头,他指出,文字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典籍《周易》中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汉语中“文化”一词较为切近的阐释和久远的源头。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我们可以说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社会,以文化历史。就是要以无形的思想、无形的观念、无形的智慧来引导、来指导、来推动有形的社会、有形的事物、有形的发展。
随后,孙立军以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文化的寻根与归宗,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和大众化这三条线索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梳理了文化发展的脉络。孙立军介绍,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拨乱反正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兴起、“潘晓来信”引发的人生观讨论等一系列引导价值观变化的重大文化事件,共同体现了价值观层面的深刻变化。他强调,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在于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启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转变的阀门。这些事件和讨论的出现,一方面是我们党文化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我们民间自发的文化反思,它们共同的合力最终开启了当年文化价值观变迁的一个大门。具有对“文革”的控诉和反思,对人性、人的尊严、人的理性、人的正当欲求的呼唤的特点。在文革之后,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已经衰落了,而改革开放后社会需要一个新的价值表述,而所有这些讨论都是在探索一个新的价值表述的维度。
在谈到如何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后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时,孙立军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然而现代化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日益凸显的社会、道德问题,这就促使重塑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系统成为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上升到了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他强调,任何国家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要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更加精炼,易于大众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同时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
在谈到文化的寻根与归宗,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和大众化时,孙立军分析了不同时期激起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的原因,并指出悄然兴起的“国学热”是谓“文化寻根与归宗”现象的折射。他强调,文艺、影视、出版、传媒等领域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主要形式,也是制造价值认同、扩展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和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了大众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认同。因此,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要借鉴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大众文化则要以主流文化进行引导,以精英文化使之提升。
孙立军在报告中强调,要用“大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文化发展。他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间节点,回顾了中国百年文化发展历程。通过丰富的实例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是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文化建设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要全面贯彻这一决策,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二是要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三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宋跃芬在总结中指出,孙立军书记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实,通过大量的史实、结合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很生动,也很深刻。第一,报告立意很深远,孙立军书记以大历史的视野梳理并解读了不同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及1840年以来170多年里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第二,报告主题很鲜明,通过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了文化建设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为什么建设文化强国,怎么建设文化强国,报告阐释的很清晰。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文化的强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孙立军书记的报告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希望大家会后结合孙立军书记的报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为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强国多做贡献!宋跃芬强调,随着此次报告会的结束,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历时近3个月的十八大精神集中宣讲活动也结束了。通过走基层宣讲与面向全校宣讲相结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八大精神内涵。虽然集中宣讲结束了,但大家的学习不能结束,十八大精神博大精深,大家要结合我们六个主题的宣讲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贯彻落实,就是积极转变工作作风,积极谋划发展思路,积极投身工作实践,积极推动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道/任晓东 摄影/霍晨光 摄像/林果山 编辑/任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