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际交流处的办公楼,各办公室大多处于开放办公状态,若是遇到哪个未开的房门,上面则一定贴着“公务外出,有事请拨电话***或将材料转交至***室”。丝毫感受不到假期的休闲与轻松。与国际交流处处长赵宝辉约了几次采访,都因为临时外宾接待工作而延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外事工作的繁杂和不确定性。
争取到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资格不容易,国际交流处集中暑假时间积极筹备论坛的相关工作,确保论坛顺利召开
如约来到国际交流处处长赵宝辉的办公室,他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看到我进来,他指着电脑屏幕说:“这就是我们最近在筹备的工作,能够争取到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很不容易,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论坛办好,这个暑假我们集中精力做好相关筹备,现在正在进行宣传画册的设计。”
赵宝辉介绍说,近些年,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2012年《俄中元首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扩大双方人文合作,在举办国家年、语言年和旅游年基础上,制定未来十年人文合作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在今年实现邀请300名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生访问中国的计划,而且要讨论、制定未来5年内两国青年交流的方案。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际司要求要把已经举办十届的中俄校长论坛办成发挥国际间交流重要作用的论坛,并决定在中俄双方同时设立论坛秘书处,负责两年一次的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工作。此次有来自黑吉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多所学校与我校同时申请中方秘书处资格。我校多次与教育部国际司沟通汇报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并把多年来对俄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凝练,全力争取秘书处资格。经过国际部教育司的综合测评和考核,最终因为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合作时间比较久,合作基础较好,合作规模较大,经验比较丰富,批准我校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负责论坛相关工作。今年3月11日,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梅赴北京参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分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会议,会上,正式宣布我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将分别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俄方秘书处,共同协办第十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目前,双方就共同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相关筹备工作进行了多次沟通会谈,并决定在此次论坛期间牵头共同发起并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在论坛会议期间将举行揭牌仪式。
为了筹备好此次会议,国际交流处与教育部国际司、黑龙江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上级部门多次汇报,反复沟通,明确大会主题,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和相关日程。目前,国际交流处利用假期积极推进宣传画册的制作、起草大会讲话稿并议成俄文、反复制定推敲揭牌仪式流程等相关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赵宝辉在向记者介绍情况的同时指出,自从胡宝忠副校长分管外事工作以来,提出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 “热情服务、求真务实”, 的外事工作作风,同时要认真落实我们签署的每一份合作协议,不要让他成为一纸空文。为此,国际交流处用心的对待每一份工作,希望通过他们的工作赢得国内外更多的认可和肯定,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国际影响力。
外事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更没有假期这个概念
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处的工作常态,全体工作人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赵宝辉还记得留校刚刚参加工作时,时任领导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外事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更没有假期这个概念。而今,十多年过去了,作为国际交流处处长的他,送给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同志的第一句话仍然是这一句。刚刚到任不满一年的国际交流处党总支书记王洪亮也深有感慨地说,国际交流处的工作队伍是一支年轻而团结的队伍,有朝气、肯吃苦、能战斗,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工作分工不分家,面对繁杂的工作,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责任,工作加班加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表现出很好的精神风貌。长期以来,国际交流处取得的各项成绩实属不易,这既得益于学校的支持和领导的重视,也得益于国际交流处工作人员任劳任怨、肯于牺牲的工作精神,正是通过多方努力,才使得我校外事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
据了解,国际交流处现有办公人员25人,数量是我省其他同类高校的一半,其中行政人员16人,除去外派工作人员,大多科室只有一个人,由于外事工作的随机和冗杂,需要保证办公的连续性,因此国际交流处的工作人员没有轮休。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国际交流处全体工作人员仍然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中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提高外事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是当务之急。为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学院的办学水平,国际交流处积极与教育部国际司沟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相关教师赴英国、俄罗斯留学培训。同时,积极联络国际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访学工作。多年来,国际交流处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校已与31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拓了外事工作人员的视野,使之管理内容的宽度、深度都有大幅度提高。
赵宝辉介绍说,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日益增多,日常教育工作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国际交流处利用暑假,集中修订完善我校外国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办法。同时,为了做好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工作,国际交流处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了我校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的管理办及相关规定。目前,共有外事文件15项,涵盖聘请外教、出国手续办理、留学生管理、突发事件预案、奖学金发放等各个方面,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效促进了我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提高了水平,为相关工作能够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0年,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成功落户我校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我校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国内设立的第二家、在哈尔滨市设立的首家赴俄留学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已与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阿穆尔州立大学等三所俄高校建立联合办学关系。国际交流处利用假期继续为赴俄留学人员提供系统的俄语培训和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为有赴俄留学意向的学员搭建平台。目前,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毕业生大多活跃在中俄经贸领域的前沿,如商贸、旅游等行业。
国际交流处的工作岗位不仅设在国内,还设在国外,确保留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
从1996年至今,由于我校每年到俄留学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为确保我校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安全稳定,国际交流处设置专职辅导员常驻国外负责留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全部为国际交流处在职工作人员,除了专职辅导员,还有我们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管理留学生入境、离境、手续办理、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等相关事宜。目前,在俄罗斯常驻的辅导员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师李银女,她来国际交流处工作只有三年时间,接到这个任务她没有推脱,两年来与爱人两地分居,但她从没有抱怨过,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驻外辅导员不同于国内,遇到突发事件可以找到领导、同事共同协商解决,只身在外,每月200美金的工资相对于当地的高物价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还要照顾百余名同学的生活、学习,节假日也不能休息,他们付出的一切是国内学生工作者无法想象的。刚刚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归国的李银女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在国内,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也不过几年,遇到问题还要向人请教,用她的话说,自己还是一名学生。但是在国外,无依无靠的她却要担负起二百余名学生的管理工作,遇到紧急事情需要她独立及时做出决断,压力可想而知。除了照顾同学们的日常起居外,她还要及时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动向,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就在去年,我校一名赴俄留学生被莫名地驱逐出境,接到通知后,驻外辅导员及时与国际交流处和学生所在家庭取得了联系,并积极与当地高校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当地高校同意该名学生可以于五年后再入境取得学位,驻外辅导员将该名学生安全地送到家中,维护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到了节假日,李银女老师还把中国的同学们召集起来,制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邀请国外同学们共度节日,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换回的是我们历届留学生的安全稳定。
从1996年至今,我校在校留学生总数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至百余人;学历生占学生总数85%,而全国平均仅为30%;高层次留学生由原来不到5%增长到10%;留学生国籍也由原来单一的俄罗斯拓展到韩国、印度、日本、老挝等40余个国家;2009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以上留学生,在校留学生整体层次得到提高。国际交流处的突出业绩得到了教育部国际司相关领导以及教育厅领导、学校的高度认可。
短短的访谈结束了,我感受更多的不是他们辛苦的工作,而是他们那种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还有面对国际工作那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展望未来,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大势趋,也赋予了国际交流处更大的挑战,相信他们会为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发展助力!
(报道/徐彥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