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各单位利用假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系列报道之一:“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暑期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12-07-25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编者按:时光总是匆匆而过,2012年的日历已经轻轻地掀过了一页又一页。不经意间,我们已然走到了2012年中间这个节点。2012是充满期待与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关键一年。站在一年中间的节点上,回望一学期来东农人奋斗的足迹,我们收获的是感动的力量—— “5+2”、“白+黑”的拼搏精神已成为东农人贯之以常的工作态度,甘于奉献、乐于吃苦的敬业精神已成为东农人追求不懈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勇气胆略已成为东农人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一学期来,全校上下人心思进,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良好景象。时值假期,校园里虽少了莘莘学子往复的穿梭,但实验室里那一盏盏不熄的灯光,办公楼前那一排排整齐的车辆,却让我们看见了更多教职工忙碌的身影,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东农人蓄势待发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从即日起,学校将陆续推出各单位利用暑假积极推进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情况的系列报道,藉此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各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动学校向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近。

这里的暑假看不出与日常有什么区别

七月的黑龙江,有正午的骄阳似火,也有早晚的凉风习习,把东北的豪迈与爽直交织着宣泄个畅快。不知不觉间,校园里没有了下课铃声,也不见了上下课的人潮和喧闹,暑假开始了。看上去这个暑假校园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每一个东农人都知道,在双城市兰棱镇,有一个大课堂正热热闹闹地井然有序地开着课,这个大课堂是方圆千余亩的田地,任课老师是我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听课的是第一次在大田里种菜的农民。那里是一片试验田,是全省人民关注的大菜园,更是倾注了东北农业大学师生勤劳智慧与与创业精神的魅力田野。

7月19日即暑假第4天,早晨5点,我们启程赶赴双城兰棱我校“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

晴热了一周的哈尔滨在这个清晨终于有了降雨,但雨量较小,因此天阴着,依然闷热。6点半,我们到了蔬菜基地。一下车,就听到隆隆的机械运转声,看到专家和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清晨的基地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这里的暑假看不出与日常有什么区别。

已经修建的单向主干路面正在拓宽,五六个工人在忙着指挥铺路机车倒料,远处的蔬菜种植区,农户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忙碌。我校园艺学院副院长、“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项目执行组副组长潘凯肩上搭着手巾板招呼我们进屋吃早饭。青椒鸡蛋馅的饺子、大米粥、蒜茄子、拌黄瓜,青椒、黄瓜和茄子都是基地的,很有味儿。特别是黄瓜,居然有明显的甜味。潘凯说,最近旱,黄瓜水分少,所以甜度高,看瓜心就知道。我们仔细一瞧,果然,一盘黄瓜的瓜心都有三个籽粒形状的空心,都是干旱脱水造成的,所谓“旱瓜涝枣”是有科学依据的。我和同事相视笑了,心想专家就是专家,一盘拌黄瓜都能讲出道理来。

每一天、每一刻都不能放松,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是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

吃过早饭,一路踏着泥泞,我们随同潘凯查看基地生产情况,他边走边向我们讲解绿色蔬菜种植的学问。潘凯说今天凌晨刚下过雨,不仅缓解了旱情还可以自然灭掉病虫,再配合一些生物药剂就能彻底杀虫,可以保证基地的蔬菜达到绿色标准。谈到绿色蔬菜,潘凯说,蔬菜达到绿色标准是门大学问,要种出好菜首先要土壤好。基地所在的双城市兰棱镇胜友村,属于冲积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另外,黑龙江由于高寒气候,土壤休闲期相对其他省份长得多,较短耕作期还大大避免了盐渍化的产生,便于土壤活性的恢复,从而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了病害的发生。所以,尽管我省作物一年只能种一茬,但在这期间温度、光照、水分、营养集中供应作物生长,作物长的就会好。这就好比南方的水稻一年虽然可种植两到三季,但亩产很难达到一吨,而在我省水稻“吨田”很常见。针对我校基地的实际情况,早在今年春耕前,我校的专家们就采取措施改良了土壤,每亩施用腐熟牛粪4至5吨,底肥为生物菌加生物复合肥以及德国速效肥,都是绿色肥料。先后培育各类蔬菜秧苗247万株,完成露地蔬菜种植面积1100亩,还制订了全套适于露地绿色蔬菜生产的技术方案。此外,要说蔬菜安全还要说说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普通农田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鸡粪,因此我校在施底肥时全部采用牛粪,底肥施用量占蔬菜全部肥量的75%以上,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了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农药包括杀虫剂和杀菌剂,我省土壤由于高寒气候,每年有半年属于冰冻期,低温杀死了绝大部分害虫和病菌,农药的需用量比华北以南地区少一半以上。最后,还要在消灭病虫害上多用物理方法,比如基地采用的太阳能振频式杀虫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点亮灯光吸引虫子,在虫子靠近其附近时,会被其释放的高压电流杀死掉入杀虫灯下方的口袋,可以用来喂养家禽。除此之外,蔬菜基地都采用生物方法、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化学药剂、化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做到了宁可损失产量,也不损失质量。除了技术层面的,还要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相应技术和做法。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留守基地,副校长冯晓、园艺学院党委书记于泽源、院长栾非时等领导专家,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怠慢,每天会往返种植区无数次,刮风下雨无一例外。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是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谈到蔬菜基地,潘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但说起他的女儿,他却沉默了,他说女儿对他的要求就是希望爸爸陪他玩儿一整天,可面对这份工作,潘凯却舍不得这一天……

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地里守着。蔬菜种植要的是懂科学的行家、胆大心细的管家

正聊着,碰上我校常驻基地指导教师刘在民要“下地”,逐个种植区观察、安排采收和秋菜种植。刘在民是蔬菜基地主抓生产的大管家。

来到种植区,这里前茬种的黄瓜已经采收完,准备种秋茬菜花。据刘在民介绍,每天4点左右他就要把50多个工人按任务派到400余亩地里。一般示范区和21栋大棚需要20人左右,其余生产区黄瓜、青椒、甜瓜地需要约30人。岗位相对固定,每天工作10小时左右,具体时间可以自己灵活安排。为了避开高温时段,有些工人3点多就开始工作了。要想不耽误活就得在头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工作都想好了。

一路上,刘在民接了好几个电话,有的请示旋棚,有的询问施肥。放下电话,来到育苗大棚,刚刚整过的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刘在民告诉我,包括育苗大棚,所有地的整地标准是机械灭茬,施用腐熟牛粪,再深翻、深松、重耙,底肥用机械撒施,最后标准化机械起垄,这里的泥土已经混合了生物菌肥。对待基地蔬菜生产环节的每一分支出,刘在民都打着算盘。就拿整地来说,一个大棚如果要靠人工达到目前的精细整地程度至少要花1000块钱,而现在,用的是园艺学院的小四轮悬挂机械,一个小时连司机带油钱用不上100块钱。聊着天,刘在民不停地从一个大棚赶往另一个大棚,查看完自己的种植区又去反包农户地里指导生产。用刘在民的话,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地里守着。来到茄子种植区,刘在民一边仔细查看挂果情况一边告诉我,在采摘方面,每种蔬菜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茄子的规格是以20厘米为标准,不能太短,而且要在上午9点之前采摘,不然天气太热对茄子的保存会有影响。正在收茄子的农户董彦笑着说:“不服不行,专家就是专家。前两天我地里长红蜘蛛了,我问他该用什么农药杀虫?他说不用杀,过几天就没了。后来一场大雨,地里的红蜘蛛果然都没了。”据刘在民说,这一茬菜种下来,反包户和工人们都服了,纷纷打听种子、肥料的名字,打算明年按我校的种植模式改良家里的小菜园。

蔬菜种植要的是懂科学的行家、细心的的管家。除了跟蔬菜瓜果打交道,刘在民也是蔬菜基地跟农民打交道最多的专家。谈到用人,刘在民说重在感情上的沟通,太强硬,你一转身他就不按你说的做。所以,必须了解每个人适合的农活,按性格分配任务。像今天,刘在民要安排大家的工作是完成剩余所有大棚的整地,栽好礼品西瓜,在示范区补种秋茬萝卜和豆角。生产区50亩地的黄瓜要采摘完,并进行绑蔓,打杈。问他这么多工作安排起来觉不觉得没有头绪,他笑着说,现在这不算什么,刚来的时候真是懵,顾了这边差了那边,但慢慢就摸出规律了。现在每个棚都安排了一个“顶硬”的人,既懂生产,也会动员大家积极劳动,说说笑笑就把活干完了。

看着眼前的刘在民,脸膛晒得黝黑,胡子都没来得及仔细刮,从头到脚都是个实打实的农民。问他这个暑假有没有特殊安排,比如回家休息几天,刘在民说,我们现在回家都觉得陌生了,回趟家叫出差,心里老惦记着基地,电话从来不敢关,就怕有事联系不上。从4月6日来到这儿就始终顶着各种压力,这么大面积怎么把苗定植好,当时非常没把握,定植成功后又赶上干旱,集中组织抗旱,有时候急得满嘴起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现在看着蔬菜都丰收了,运出去了,才觉得心落了地。他说,现在就是给我一万亩我也有信心把地伺候好。

每天20多吨的蔬菜流通量,一丝一毫不敢怠慢,采摘、精选、分级、销售情况统计……每天都是加班加点,确保蔬菜及时采收和售出

朱子成,29岁,2011年我校园艺学研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园艺学院老师,在基地主要负责后勤服务和蔬菜运输,大家亲切地叫他走小朱。走进集配中心,小朱戴着线手套,正在逐箱检查分级包装的蔬菜。谈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小朱说最难的时候是刚来那阵,我和潘凯、刘在民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拖拉机,小到一个饭缸,一把铁锹,一根水管,大到农用机械、建设板材,都要及时保质保量买回来,农时误不得。小朱一次次跑市场,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摸索行业门道,采购规律,采购计划密密麻麻记了几大本。四月二十多号,基本建设完成,庆功酒还没来得及喝,育苗管理的重任就压了上来,学校育好的200多万株苗到了基地最关键的是保证成活率,20多个棚,每个棚蔬菜品种不同,对通风、温度、水分的要求都不同,小朱在协助生产的同时逐个棚统计数目给工人发工资。苗定植露地了,以为能松口气了,但是因为干旱,又让大家紧张地从早忙到晚,组织人力、物力,带领承包户科学灌溉抗旱。压力一个接着一个,每个阶段的工作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丝一毫放松不得。现在是蔬菜采收高峰但同时也是最易大面积发生病害和虫害的时候,最需要精管,一旦某个环节没管住,就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小朱说,现在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严把蔬菜质量,不能让一筐不符合标准的菜流入市场,无论是进超市就还是团购的菜,要让消费者能看出和普通菜不一样,体现出我们蔬菜更健康、更绿色、更安全的品质和特色。暑假以来,每天基地的蔬菜流量都在20吨左右,每天晚上,小朱都会对蔬菜销量、分级情况、存货量进行统计,以便与20多家超市制定采购计划。

我从基地了解到,蔬菜每天凌晨从集配中心发车,一点多钟运到哈达蔬菜批发市场,在那里,每天都有我校两位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协助北大荒鑫亚蔬菜公司批发并向超市分流蔬菜。每天凌晨,负责营销工作的领导和老师都会早早到这里了解蔬菜的品质、运送及销售情况,一呆就是一个上午,下午还要到相应的超市了解蔬菜的销售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相关企业和超市沟通协调,用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翠霞的话:“我也懂一些蔬菜销售的学问了。”此外,为了及时掌握超市销售情况,经济管理学院组织11名学生作为超市调研员每天到南岗、道里、平房、香坊区的11个超市对专柜蔬菜价格和销售情况进行调研,做到日日汇总销售信息提供给学校作为营销参考。

目前,各超市销售的蔬菜主要是黄瓜、豆角、茄子等蔬菜,番茄也即将进入市场。路边的番茄示范区里,番茄足有半人高,累累的果实结满了架,有些已经开始泛红、变黄,这15亩地有我校李景富老师悉心培育的紫玉、春桃等十五六个优质番茄品种,再有一周左右就可以采摘了。旁边那一片南瓜田,大片碧绿的叶子层层叠叠,像极了池塘里的荷叶。微风吹过,泛着碧浪,青白色的南瓜隐隐约约,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再看绿野中忙碌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早已经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没有课时安排,农时就是教学计划;没有书本和课桌,每一个农民都是需要手把手教的学生;同样,也没有考试,但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蔬菜苗都检验着你的教学成果,体现着你的劳动价值。在这个课堂上,也许没有豪言壮语,也许没有掌声喝彩,但精彩的讲解每时每刻都在枝繁叶茂的、硕果累累的生长中悄悄的继续。

后 记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十几次来到基地,曾经陌生的一切如今已熟悉而亲切,作为一个东农人,我为这片土地的生命新绿而骄傲,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我为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好消息而激动、自豪。

5月13日,吉炳轩书记亲临基地视察指导,吉书记强调,发展棚室蔬菜可以解决冬季吃菜问题,发展季节性蔬菜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抓好结构调整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大力发展果蔬业;抓好种植生产示范,引领带动农民种植优良品种;抓好扩大规模示范,把实验室成果拿到基地进行推广检验;抓好技术合作示范,把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员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抓好科技承包示范,探索农业科技承包的体制机制。通过示范带动引领,让更多的农民和科技人员都能够增收致富。

7月4日,吉书记再次来到基地视察,强调要以科技为龙头,大力推进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蔬菜品牌,切实搞活市场流通,不断壮大蔬菜产业,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努力使更多农民增收致富。黑龙江的蔬菜有机质含量高、污染少,深受欢迎。要积极抢占北京、天津以及周边省份的季节性蔬菜市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把黑龙江蔬菜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产业。要坚持以科技为龙头,发挥我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优势,使科研、生产、流通、销售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农业科研与推广有机结合的路子,切实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动龙江蔬菜产业发展。这条路就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路,也是蔬菜产业发展的路。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蔬菜种植质量。要打造黄瓜、茄子、番茄、辣椒、洋葱、大头菜等优良蔬菜品种,适当发展香瓜、西瓜等水果种植。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强化蔬菜销售,搞活市场流通,特别是加强对外贸易,积极开发俄罗斯蔬菜市场。要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做好田间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龙江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7月初,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基地尖椒、茄子、黄瓜、豆角(两个品种)、甘蓝、白菜7个种类蔬菜的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经检测,我校露地蔬菜基地以上品种蔬菜农药残留量均为合格,并达到或接近“有机”蔬菜标准。

7月12日,我校露地绿色蔬菜登陆我市中央红、华联、乐买等25家超市,黄瓜、青椒、茄子、豆角等蔬菜通过“东北农业大学露地绿色蔬菜专柜”走上了市民餐桌。

7月13日,8家蔬菜出口企业与蔬菜基地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我校首批15000斤露地绿色蔬菜将由东宁口岸出口俄罗斯。

7月16日,我校举办“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新闻发布活动,9家媒体,11个栏目进行采访报道。其中,黑龙江广播电台于17日在《全省新闻联播》中播发了题目《东农露地蔬菜陆续登陆哈尔滨25家超市,零加价销售》的报道。黑龙江日报于7月18日1版刊发了题为《东农露地绿色蔬菜登陆哈埠25家超市》的新闻。

7月18日,我校“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5名黑龙江晨报的读者“零距离”参观、采摘并品尝到了安全、放心、绿色、健康的蔬菜。

政府关心支持、媒体实时聚焦、市民广泛关注,东北农业大学“北菜南运”露地蔬菜基地在夏日冰城“火了”起来。面对初战告捷和省委的重托,东北农业大学更加深感责任重大。回望基地建设至今的历程,每一个足迹都是东农人创业创新的尝试。

为抓住农时,从3月上旬设计规划出台,3月中旬破土动工,这个占地面积 1230亩的现代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生产。建设至今,建成了21栋育苗大棚7公里输水管线、3.5公里供电线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集清选、分级、包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配中心占地1000余平方米,目前,加工仓储室,以及育苗温室、道路硬化等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蔬菜种植方面,6月份,基地顺利完成了247万株蔬菜秧苗的露地定植,7月上旬已进入全面采收期,目前直至 9月中下旬都是采收旺季。就是在这个千亩大课堂上,全校上下都来一试身手,添砖加瓦。早在基地建设之初,水利学院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水利施工,基建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学院参与蔬菜储运、加工,农学院指导玉米、马铃薯的种植,变电所支持所有电器的安装调试,经管学院负责营销策划,园艺学院负责基地建设和技术指导的全面工作……学校举全校之力投身基地生产建设。年长的老师们感慨的说,多少年了,又见着了东农创建时候老一辈身上的干劲,又感受到了东农执着前行的朝气与脚步。

这一片田野,我们珍惜。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哈市列入全国六大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并确定哈市为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1月中旬,省委书记吉炳轩指示东北农业大学开展非棚室蔬菜基地试点建设,东北农业大学在第一时间贯彻吉书记指示,集全校之力着手启动建设 “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由学校专家全程指导,全力助推北菜南运工程。对于奋力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东农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100多天,千亩基地从无到有,眼看着苗壮了,花开了,果挂了,蔬菜一框框、一箱箱装上车,进了超市,上了餐桌。在这1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块田野上,东北农业大学承载的不仅是动人的期冀和梦想,更是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试点。

这一片田野,我们执着。为了把千亩示范的模式总结好,把万亩示范的规划做好,校领导亲自担任项目组总负责人,从执行组、专家组、服务组,任务分解落实到人,项目推进严格把关。根据吉书记争取扩大到一万亩的指示,我校正在积极筹备即将在8月初在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争取进入北京市场,实现北菜南运。同时,项目组正在针对俄罗斯出口蔬菜品种、北京市场蔬菜需求品种、蔬菜采摘、特色园等进行可行性研讨,制定万亩示范的总体规划。

骄阳正艳,在这个暑假、这个夏天,“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这坚实的一步印证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在千里沃土上留下了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东农印记。四季更迭,秋收在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北农业大学一定会在服务三农的征途中、在黑龙江的沃土上播洒更多绿色的希望!

(报道/冯丹)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