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强调“政、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六届二次教代会上,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梅在报告中突出强调,要全力争进“国家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加强我校的协同创新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对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积极回应,更是学校党委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推进“创新工程”的新提升、新定位。
推进协同创新,我校应有所为。
年初,以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东北网、奋斗杂志、党的生活、龙江先锋网等为代表的十余家媒体纷至沓来,针对学校在“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中的有效举措和实施成绩专访了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梅。访谈中,徐梅着重指出“我省是农业大省,要加快黑龙江省农业强省的发展步伐,就要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全省上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发展理念和发展合力,共同推动龙江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东北农业大学在“三创”工作中,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高教强省建设来谋划,积极主动的联合国内及省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与相关院、校、所以及企业的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实行大联合、大合作、大推广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与服务模式,通过“三创”活动为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进协同创新,我校已有所为。
协作创新,平台是载体,搭建好平台,就能够十指并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只有实实在在有效的平台,才能带动实实在在的发展。
——为开拓成果研发与转化的平台,学校主动联合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牵头成立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全面提升我国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破解制约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并与北大荒集团、蒙牛集团等近百个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及研发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并以此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学校紧紧抓住有利契机,作为全国9所首批试点高等院校之一,率先启动开展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一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政、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为区域乃至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学科及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领和拉动作用,不断推进了学校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为响应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北跃”发展战略,学校积极建设了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大厦、省级大学科技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力支撑我省粮食大省、畜牧大省、绿色食品大省的建设。
——为了推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学校积极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签署了校院合作战略协议,双方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方面的优势,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协同服务。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各个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推进协同创新,我校尚有所为。
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梅在部署学校2012年的重点工作中强调,接下来,我校要继续做好国家级重大项目和专项的立项申报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度,切实加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建设,重点做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全力争取大豆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力争在良种培育、农机装备、生物质能源、节水农业、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实现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要全力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切实加强研究院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及校所合作,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研究院及江北科技创新大厦建设,全力做好“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冬小麦创新工程、新农村试点村帮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不断加强“农业专家在线”建设,认真完成“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各项任务。要不断优化校内科研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校内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知名度。
为更好地推进协同创新,我校一路前行。
(撰稿/石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