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 推进综合改革 提高育人质量
——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报告导读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全校上下沿着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方向凝神聚力、共襄发展、阔步前行之际,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于11月9日下午在音乐厅隆重开幕。会议的召开进一步表明,在国家颁布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科教学工程”以及黑龙江省大力推进“高教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学校紧紧抓本科教育这个立校之本不动摇,紧紧抓住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综合改革,提高育人质量。会上,秦智伟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了题为《推进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报告。报告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对“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在科学研判国家及我省政策形势的基础上,紧贴学校实际、立足长远发展,总结成绩客观实际,分析问题全面深入,部署工作清晰明确,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要求,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报告,是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是动员和号召全校师生员工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创我校教学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回顾总结:客观、实际、中肯
——办学规模趋于稳定,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专业由2006年的46个增至2010年的64个,在校本科生由15396人增加到19045人,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工、农、管、理、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专业涵盖了31个二级类。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方案得到完善。“十一五”期间,学校及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的同时,突出适应性原则,强化了实践环节,突出个性化培养,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动物科学、园艺、乳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了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质量工程深入实施,教学工作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在专业建设方面,着力推进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获得国家级一、二类特色专业10个,建设省级重点专业14个;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精品课程175门;在教材建设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教材,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农业出版社优秀教材5部,累计主编国家统编教材79部、副主编48部,学校自编教材178部;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设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实验室面积由1.7万平方米扩大到4.1万平方米;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方面,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在名师团队建设方面,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校级教学团队17个。遴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10人。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室开放项目,五年来申报科技创新项目1050项,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活跃了科研氛围。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35篇,在各种竞赛中累计获奖555项。其中国际奖项20项,国家级93项,参加竞赛学生达6153人,指导教师447人。
——服务高教强省计划,积极培养紧缺人才。“十一五”以来,学校根据“高教强省”计划,全面启动“高水平专业建设”和“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了粮油食品加工人才培训中心和农畜及乳品加工人才培训中心。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对满足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贡献。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改深入开展。“十一五”以来,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进展明显。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我校创办的《高教研究动态》期刊已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研究交流的平台。
◆“十一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问题分析:全面、准确、深入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教学资源整体不足、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风气不浓、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专业发展不够均衡、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培养方案更新不够、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制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深层次问题。今年上学期,由教务处、高教所和督导室组成的“本科教学情况调研组”,对我校16个学院(部、室)进行了调研走访,梳理和总结了我校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寻求破解的办法和途径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任务部署:清晰、明确、具体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及高教强省建设规划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大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重点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提升到同类院校前列。
——深入落实教育纲要,科学规划促进发展。制定规划,谋划发展;落实规划,促进发展。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科学制定《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并相应制定好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网络教学建设四个子规划,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科学发展。
——推进高教综合改革,加强试点项目建设。高教综合改革试点是继高教强省之后,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我校承担的本科教学相关项目有: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落地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涵盖了6大项12个子项。
办好拔尖人才培养班。拔尖人才培养班是充分利用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方式,配备学术导师,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在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农业工程类、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五个二级类或专业设立“拔尖人才培养班”。
实施重点专业群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突破本科教育的专业壁垒,打破专业界限,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对接。“十二五”期间我校将整合和优化专业资源,设立植物生产专业群、动物生产专业群、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群、生物技术专业群、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群、农产品贮运加工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等7个重点专业群。
实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教育部与农业部的合作计划,支持大农学类专业与农业部岗位科学家、综合实验站、相关科研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结合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着重培养服务绿色食品生产、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高素质落地型人才。
——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我校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教育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全面加强专业建设。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加强“工、农、管、理、经”等一级类专业建设,适度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相对稳定专业数量和专业规模。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五星级”专业,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要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专业特色方面取得实质进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高校中具有较高影响,居于国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品牌专业。
积极改进课程体系,着力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程。建立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综合化水平。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加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探索大学生海外实践实习模式。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教材立项申报和编写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5~20部,主编其他规划教材50~60部。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农科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框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特别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开发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环境条件建设,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以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为核心,建设一个教育资源丰富、师生互动充分的网络教学平台。计划用三年时间,资助建设40~60门左右的“优秀网络教学示范性课程”。
——注重全员参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是关键。广大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教学行为规范;坚持科学精神,打牢基本知识,强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明确教学规范条例,自觉遵守教学规程,严肃认真履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学风建设是核心。抓好学风建设,要加强学习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要重视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发挥学业评价对学风建设的导向作用。要把考风建设与学生公德教育、诚信教育结合起来,以正考风促学风。
——夯实办学基础,提高教学保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名师团队。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做好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规划,注意引进和选择“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系统强化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名师培育和建设工作,力争遴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2名。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优化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完好率。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校内实验实习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完善和发挥校内动植物两大实验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结合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规划建设校内综合实习实训中心(平台)。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规范管理,探索教务处、学院、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教学管理。要大力推进二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教务处做好教学质量提高的政策引导和基础保障服务,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计划,落实具体教学任务,负责教师管理和考核。
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推进保障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我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全面完善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督”、“导”、“评”等方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信息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培养过程质量,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建立教师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强教师考评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学校三级评教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突出教师教学成果和业绩在职称评定、教师岗位定级中的作用。同时建立与学院教学管理相关的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加大教学类项目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比例,逐步引导教师将精力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教务处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整顿工作秩序、强化工作纪律、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各教学单位应成立教务科。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办好校内学术交流期刊《高教研究动态》,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教学改革研讨。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深刻领会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凝聚师生员工信心,投身教改、投身教学,解决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及管理工作的水平,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开创我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撰稿/闫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