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发布《黑龙江省专利产业化十大案例》,我校《低温腐熟菌剂及寒地黑木耳菌糠制肥技术》案例获选,成为获选案例5所高校之一,其他4所高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


“低温腐熟菌剂及寒地黑木耳菌糠制肥技术”针对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废弃菌糠利用率低、冬季低温制约肥料化难题,研发低温菌糠腐熟菌剂,结合动物粪污发酵,可在-35℃以上环境启动发酵,堆温达70-90℃,40-60天生产有机肥。该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化肥成本15%-30%,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推动种养循环,助力绿色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此项技术依托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李凤兰教授团队。团队主要开展低温秸秆腐熟、环境修复和土壤改良、生物防控及功能性高效菌种的筛选及挖掘,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基质化和饲料化的菌剂产品开发等工作。负责人李凤兰教授主要进行低温菌剂开发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发,开发的“寒地秸秆露天腐熟制肥技术”现为黑龙江省2022年-2024年主推技术,“寒地黑木耳菌糠腐熟制肥技术”和“寒地秸秆腐熟制备水稻育苗基质技术”为黑龙江省主推技术成果,“低温腐熟菌剂及寒地黑木耳菌糠制肥技术”和“秸秆生物酵解法提取纸浆零污染高效利用技术”获选黑龙江省首批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名单。
据悉,该技术的核心专利“一种生物有机肥及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作价入股(作价300万元)的方式实现了转化落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校首个以作价入股方式实现转化的成果。
供稿/生命科学学院、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