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办,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地学会与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承办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2023’现代土地科学与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功举办。学校副校长孙占峰、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师生代表以及40余家单位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6月3日,开幕式由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杜国明教授主持。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占峰致辞,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诚挚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在会议中充分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让思想在交流中升华,让智慧在碰撞中闪光,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也期待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与东北农业大学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土地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助力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刘彦随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子生教授分别进行了发言,表达了对本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的热烈祝贺、对东北农业大学土地学科在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赞许、对本次会议筹办付出努力的充分肯定。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黄贤金教授作了《面向基本现代化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报告,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耕地供给和制度改革四个方面对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和对策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讲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韩晓增研究员作了《肥沃耕层构建技术及其在黑土地保护中的应用》的报告,详细地讲述了农田劣质耕层土壤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农田劣质耕层土壤肥力重建的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孔祥斌教授作了《耕地内涵外延与智慧管控》的报告,从识别耕地生态问题入手,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新需求为目标,基于耕地利用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关系,提出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为“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的理念;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贯成教授作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议;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侯瑞星副研究员作了《黑龙江省西部黑土地保护与发展——黑土粮仓全域定制模式构建》的报告,对全域定制模式的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措施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杜国明教授作了《加强黑土地保护的系统性研究》的报告,从土壤系统、黑土地系统、黑土地利用系统和黑土地区域系统等不同层次,剖析了面临的问题、研究进展,提出了黑土地保护的对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思路。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术交流,本次大会设立并同步开展了“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治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城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4个分论坛,50位专家学者作了分论坛报告,通过主持人介绍、专家学者点评,进一步提升了学术交流的质量。
闭幕式上,东北大学教授吕晓、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曲衍波、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正佳、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副教授李鑫等分论坛主持人介绍了各分会场研讨情况,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介勇对本次论坛做了全面总结。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捷做了宣读了关于表彰本届会议优秀论文的决定,大会评出优秀论文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进行了颁奖。下一届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守庚教授做了承办表态发言。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向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颁发锦旗
6月4日,组织专家学者到到“江桥抗战”纪念馆进行参观,到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齐齐哈尔铁峰区扎龙镇,就黑土地保护进行实地调研。东北农业大学杜国明教授基于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分布和发展现状对黑土地保护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工作进展进行了讲解。

党建活动合影
各项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及师生们纷纷表示,东北农业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在不同时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做出了独特贡献,并且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本次会议组织周密、时间紧凑、交流充分、服务热情,充分感受到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的特殊意义与严峻形势,希望能与东北农业大学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供稿/公共管理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