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备春耕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2023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精神,近日,我校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农学院、动科学院、生命学院等相关专家,先后深入大庆市林甸县、哈尔滨市宾县等地基层一线农村及企业开展备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在林甸县四季青镇开展技术培训

在林甸县花园镇企业现场指导
2月24日至27日,我校科技特派员、生命学院教授李凤兰一行先后深入林甸县四季青镇、红旗镇、林甸镇及花园镇等乡镇,通过座谈交流、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围绕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处理、经济作物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共指导了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生产企业3家,农业合作社2个,开展技术专题讲座2场次,累计培训合作社负责人及新型职业农民100余人次以上。在为期4天的科技服务指导中,专家不仅为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还为林甸县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乡村菜园经济”及寒地特色“预制菜”产业等出谋划策,为该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思路。

在宾县技术指导服务
3月4日,我校科技特派员、农学院教授刘化龙、副研究员董玲,动科学院教授刘洪贵等一行深入宾县围绕水稻种植、玉米种植及生猪养殖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针对宾县水稻产业发展,刘化龙就宾县地区优质米生产问题与当地政府、合作社及种植大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适合当地的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模式,并将我校选育的“东富125”“东富110”“东富177”等3个水稻高产、优质、香型新品种推荐给当地进行推广示范。他指出,目前水稻优质生产的前提仍需高产,随着品种市场优化不断完善,“理想株型+优质型品种”已成为种植户效益增收的关键。眼下正值水稻育秧准备期,刘化龙还对苗床用酸用药给出了规范合理化建议。针对当地玉米产业发展,董玲就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玉米品种选择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培训指导,并对当前备春耕生产农户在玉米新品种选择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误区进行一一解答。针对当地生猪养殖业,刘洪贵就当前国内外和我省生猪养殖大背景下,散养户或家庭农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介绍,详细剖析了农村养猪存在的各种技术瓶颈问题,并根据当地养殖户的养殖特点及应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并为当地中小养殖户及散户提供了符合养殖户现状以及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可操作的科学防控手段及具体措施。
据悉,按照2023年省科技厅关于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农村、企业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指导的通知要求,我校先后与省内41个县区,33家涉农企业深入对接,并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共选派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76名和企业科技特派员26名,定点服务省内32个县区(乡镇、村屯)和26家涉农企业。接下来,学校将陆续组织我校科技特派员,结合我省农业生产特点,分别在“春耕”“夏管”“秋收”及“冬闲”各个时期,围绕农作物良种良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节粮减损、新型肥药、加工贮存及畜牧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为助力龙江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供稿/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