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国内研究低碳经济,对农业领域的碳源、碳汇功能等相对关注较少。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和碳汇功能。在今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我校文理学院教授孟军提出应开展农业碳汇交易实现低碳农业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孟军介绍,我国的农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减排潜力。在耕种、施肥、灌溉等农田土壤管理活动影响下,农业土壤的碳库的质和量会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个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总量。如果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针对碳汇农业属于新兴产业,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支持。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发展低碳农业前景广阔,潜力极大。因此,通过推动农业碳汇交易,一方面可以为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还可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户收入。
孟军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对主要农作物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排碳量和固碳量进行测算,摸清我省农业碳汇的最大值;建立零碳排放示范区,给予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新型的有机生物肥、低毒高效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建立我省农业碳汇交易场所,积极考虑立法,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等举措来推进农业碳汇交易,从而实现低碳农业。
孟军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记者获悉,我省正在开展《黑龙江省农业碳汇规划》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农业碳汇规划工作,包括农业碳方法学的研究、农业碳汇储量的调研和测算、农业碳汇数据库的建立等,并积极开发碳方法学,为全省农业碳汇计算提供技术支撑。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扎实推进农业碳汇工作。
(报道/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