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建三江“万亩大地号”,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对祖国大粮仓提出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东北农业大学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发挥科技支撑力量,沿着总书记的脚步与建三江红卫农场一道,开展围绕水稻种植的全链条试验示范项目,共同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讲话要求。又是一年金稻飘香,又是一年“丰收节”,在合作的关键节点,双方共同开展了深入的执行中期小结和现场展示。

中期进展汇报会
9月28日,我校与红卫农场2019年度场校合作项目中期汇报会及现场会,在红卫农场顺利召开。我校副校长邹德堂、科学技术处处长孙占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其林,红卫农场场长王凤龙、副场长隋喜友及农场各职能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合作项目负责人生命学院教授向文胜、教授李凤兰、资环学院教授王宏燕、教授彭显龙、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讲师孙文鹏等我校有关师生和工作人员全程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历时两天,分为汇报会和现场会两部分会议内容。项目执行情况中期汇报会由孙占峰处长主持。

孙占峰主持汇报会
会上,红卫农场王凤龙场长首先向邹德堂副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到,一周前,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孙登林书记带队赴红卫农场实地调研项目推进情况,那是孙书记为双方合作第二次现场调研,同时,包军校长也实地察看了合作水稻的长势和收获情况。在东北农业大学众多的合作中,两位领导先后多次亲自莅临,邹德堂副校长亲自挂帅项目并三次往返,可见东农对双方合作的高度重视,对建三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格外关注。为此,他代表红卫农场向东北农业大学再次表达深深的感谢。他对双方在此次合作的过程中,沟通顺畅、推进顺利,基本取得了预期成效给予肯定,更对合作产生的彼此优势的深入了解表示赞同,同时,他希望场校双方能够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上开展更多合作,并就未来合作方向进行设计和展望。

王凤龙场长致欢迎辞
随后,我校5位项目负责人本人先后就“五谷丰素”推广示范项目、寒地稻田高效机械化施肥技术项目、秸秆腐熟制肥处理及利用、红卫农场有机水稻种植、红卫农场土壤改良实施方案、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等6个项目,以合同进程为对照,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取得成效、推广效益分析、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经费使用、人员参与、后续进度安排及未来合作设想等具体内容逐一进行了详细的汇报。红卫农场的执行负责人员也就项目在红卫的整体合作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每个项目汇报后,邹德堂副校长逐项进行了客观严格的点评,既对项目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也对项目未来的推进充分指导,特别是对于项目执行存在的不足毫不避言,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科学合理指导解决。





项目负责人汇报执行情况
最后,邹德堂回顾了一年来双方合作的全过程,对红卫农场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给予的高度重视、全力投入以及全程配合表示感谢。他强调,东农将与红卫农场的合作,摆在了新时期牢记总书记嘱托、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开展社会服务的突出位置上,对于服务农垦现代化大农业提质增效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合作项目的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汇报内容,既欣喜地看到了合作有所成效,也注意到了可以尽快改进提高的内容,更对下一步场校合作横向拓宽纵向深入充满了信心。他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充分挖掘优势,紧密结合农场技术需求,抢前抓早,做好顶层设计和项目对接,科学集成东农的水稻全链条技术成果,发挥更大的合力,探索出服务农场的长效机制和独特模式,为农垦集团“三大一航母”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迎接祖国70周年献礼。邹德堂副校长讲话

邹德堂副校长讲话
合作中期现场会在第二天下午召开。除首日参会人员悉数到场外,红卫农场组织了多位青年技术骨干现场参与。会议由红卫农场副场长隋喜友主持。场校双方辗转6个不同的项目实施现场逐一进行了实地查看。每个现场由一位红卫农场的实际全程负责人具体介绍技术成果实施情况、水稻全年长势及具体收获情况,再又东农项目负责人现场答疑并分析项目优势和介绍市场前景。

隋喜友副场长主持现场会
邹德堂副校长赞许红卫农场重视青年农业技术人才的做法,对现场青年技术人才表现出的热爱农业、钻研技术、善于学习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向红卫农场的优秀技术骨干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东农去交流学习。现场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现场会在红卫农场场区召开
据悉,在会议期间,由我校苏中滨教授主持的智慧农业项目,经过反复论证、层层评估,在招投标过程中脱颖而出,开启了我校与红卫农场下一年合作的序幕。
(供稿/摄影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