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光明日报第二版发表我校教师李孝忠、李翠霞署名文章《树立新粮食安全观牢牢端稳“饭碗”》。文章从新粮食安全观角度,论述了粮食安全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必然要求。文章指出:
理解粮食安全,要立足于全产业链的角度。在数量安全基础上,保障安全食品基料生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食物安全。
实践粮食安全,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国内外两个市场。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形成运行高效的统一国内粮食市场体系,通过“北粮南运”实现优质粮食及产品外销,维持全国基本粮食必需品价格稳定,满足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升级需求。二是打造稳定供给的国际市场体系,通过打造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逐渐减少某些国家相应农产品进口依赖风险,促进俄罗斯及中亚、南美等国家对华粮食出口,形成来源稳定、风险可控的国际粮食供应体系。
把控粮食安全,要立足于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当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增长,基本口粮需求还会增加,如果短期内国人饮食结构难以改变,对粮食数量的刚性需求也不会发生改变。历史上,我国粮食产出区域日益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照目前的趋势看,未来直接粮食需求比例会下降,粮食转化食物及产品比例会逐渐抬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稳定粮食数量安全、满足基本口粮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项要求,调整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等其他粮食转化品的需求。
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并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历史性转变,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安排粮食生产,打造从粮食到食物的全产业链竞争实力,如此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供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
点击查看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