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70周年校庆特辑】校友专访(二)

发布日期:2018-09-17 发布机构: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博 阅读次数:

编者按:2018年9月15日,我校迎来了70周年校庆。海内外校友纷纷赶回母校,虽然相聚的时光短暂,但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碰撞的过程,来自不同职业领域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校友们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和体会,用各自的方式回馈着哺育自己的母校。校庆期间,经校友办推荐,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6位杰出校友代表,通过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激发在校学子珍惜韶华、努力学习、为校增光的斗志,进一步凝聚校友、师生爱校荣校的共识。

我校96级研究生校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叶强

大学期间转专业不足为奇,但读完某一专业的研究生后再去其他专业进行深造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不过我们今天采访的这位校友便是从动物遗传学的研究生跨到了管理学的教授——他就是我校96级动物遗传学研究生校友叶强。

叶强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进行电子商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值母校70周年之际,叶强不忘初心,带着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东农学子分享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于传道授业解惑之间透露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向往之心。

睹物思年华,90年代的“我”和农大

回忆起在东农的点点滴滴,叶强脸上洋溢出了幸福感,举手投足间都诉说着他与东农的那一份情怀。

1994年,东北农学院更名为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的叶强就在那一年走进了东农。在东农讲授动物学实验课,这是叶强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叶强表示这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每每提及总是感慨万千。而后来的机缘,使叶强很快又走上了生物统计学的讲台,说到生物统计这门课,叶强还感慨到当年在很多教学楼都讲过这门课,再次回忆起可谓记忆犹新。在这期间,叶强又选择了当时的系主任陈瑶生(现今中山大学教授)作为导师,攻读了动物遗传学的研究生。

谈到在东农的研学生活,叶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那段青葱岁月里,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人和往事。叶强当年在东农结识了很多不同年龄的师长、同学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这么多年过去了,让叶强铭记于心的不止是东农的人和事,还有当年学校的模样,90年代的东农有着一栋漂亮的主楼,占地面积虽并没有现在大,教学楼也并不如现在多,但却充溢着东农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

“动物遗传”到“大数据研究”的故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那个强调一门专业学到底的年代,叶强从主修动物遗传学毅然决然的转向了一窍不通的管理学,这看似毫无关联的学科,学起来自然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然而叶强却凭着一股钻劲儿,在这一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跃身为管理学界的中流砥柱,这背后的付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早在东农读研究生期间,叶强就展现出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浓厚的兴趣,他会时常留意经济、金融和股票方面的动向,在并不忙碌的时候细细研究一番。但兴趣仅仅是一簇星星之火,到底要不要转行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当时那个年代,研究生的学历已经羡煞旁人,若定下心来研究动物遗传学也一定会有不小的建树,然而叶强却在普通人根本不会犹豫的选择中,选择了重新开始。这也许看起来很荒唐,但是,叶强的选择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通识教育,更注重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这三方面,简单的按部就班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才有勇攀高峰的可能。

对于如何跨越学科间巨大的鸿沟,叶强认为,不同学科间尽管差别很大,其实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生物学与管理学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门学科,实则却具有大同小异的研究方式。比如,两门学科的中都存在研究X如何影响Y的情况,也都存在某种物质或变量K,K既不影响X、也不影响Y,却会影响X对于Y作用效果,而这个K在生物学中称之为酶,在管理学中称之为调节变量。参透这种跨学科思维方式的转换,一切便再也不是难题了。

场给予母校的学术盛宴

“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到金融科技”,无疑是21世纪炙手可热的话题,大家对于这些领域的话题充满了兴趣,而叶强此次返校之行正是想要答疑解惑,启发东农学子的创新思维,为母校带来新的理论和观点。

叶强表示,有学者指出目前数据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可以堪比100年前的石油,如果说100年前石油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如今这一主角毋庸置疑是大数据。到底为什么数据这么重要呢?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我们在网上搜索了一件商品,互联网上的很多应用就立刻记下这个数据以及我们的这一偏好,接下来它们会根据对这个数据的分析,“投其所好”地推荐出我们搜索过的相关商品。因此大数据如此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得到相应的判断,从而通过信息获取、价值判断、行为预测等过程从数据中获得价值,这正是大数据受到广泛关注的关键所在。

说到大数据的风靡,就不得不提及人工智能。近几年轰动一时的人工智能事件便是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柯洁并完胜。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威胁的问题,叶强表示并不担忧,相反的,他更有预见性的表明,人工智能哪怕再无往不胜,终究还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是服务于人类的高端科技,就像汽车跑得再快,也还是要听从人的指挥,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进步推动下得以加速发展的,只要运用得当,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美好的生活。

作为再度回到学校的校友,叶强十分重视当天的讲座,就像重视当年在东农的教书工作一般,他那一丝不苟的态度、通俗易懂的实例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亲切交流,不仅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更提升了广大青年学子的精气神,让同学们能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撰稿/学生记者:吴桐)


我校53级校友 陈徽凤

2017年10月,一位已年近九旬的老人,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坐火车赶来,利用自己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为学校捐赠奖教助教、奖学助学永久基金102.8万元,面对赞扬与掌声,他只是淡淡地说:爱心捐款,直到永远;不求回报,但求有效。他就是我校56届农学系校友陈徽凤。

陈徽凤1931年出生在福建省平潭岛,1952年秋由组织保送进入为国营农场培养人才的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农学系学习。1953年因院系调整,时任东北农学院院长的刘达同志亲自到北京协商调整事宜。最终,陈徽凤师生一行60多人集体来到东北农学院,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东农求学生涯。

陈徽凤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在《大豆田间试验设计》这门课的面试考试时,王金陵先生问陈徽凤“如果在田间遇到电线杆,你该如何设计?”问题即使简单,但陈徽凤也没有随意回答,而是查阅了很多资料,认真琢磨后,才做了回答,最终这门课程获得了优等,这也让陈徽凤成为了当时100多名学生中仅有的3名全优学生之一。在一次校运动会上,陈徽凤以57秒多的成绩打破了400米全校记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坚持每天锻炼,早上4点半起床,运动到5点,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60多年。这也让如今87岁的他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后,陈徽凤先后在北安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任职。工作期间,先后被学校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合编《实用耕作技术》《耕作学》、《生物统计学基础》《农业试验统计方法》《成人学习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管理》等多种教材、读物。发表《大豆丰产栽培经验》《论农田杂草特性》《五氯酚钠防除稻田杂草试验》等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数篇论文获奖。无论在哪工作,他的心里都始终记挂着母校:“东农是我立志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这所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果好,重视实践操作。我在生产实习的时候到农场去,在生产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工作后,许多单位也都因为我是东农的毕业生而重视我,给我压担子,让我得到很大的成长和提高,所以当我有条件时就会想办法回报母校。”陈徽凤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公益善事。资助贫困学生、义务当世博会向导等。后来他将重心放在了高校上,不仅资助贫困学生,还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奖助范围扩大到教工层面,解决更多人的后顾之忧。他始终认为人应该多做善事,常怀“感恩之心”和“尽责之心”。“感恩”就是要懂得回报。刻苦求学的人生经历,让陈徽凤很早就有感恩之心和报恩之念。他把自己退休后节省攒下的退休金和子女给予的生活费共计102.8万元,捐助给学校作为奖教助教、奖学助学永久基金,同时,出资30余万元,帮助40余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学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徽凤说,他捐赠的动机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感恩,东北农业大学是他的母校,是他当年立志成才、勤学苦练的摇篮和场所,他要感恩报恩;第二点是尽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社会上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是没有终点的,工作退休,思想不能退休,公益事业更要长期拥有。

(撰稿/王拾犇 整理/汪思超)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