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暨“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2018年成果展示及稻田秸秆还田春耕现场会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召开。会议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由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科所承办。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孙登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处长崔江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粮食处处长汤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邹德堂、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钟大森博士、哈尔滨市呼兰区副区长刘东、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刘波、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卫建等,以及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项目参加人员,黑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黑龙江省土肥站及哈尔滨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生产单位,相关农机企业、水稻种植大户及合作社等单位的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付金东研究员主持。

会议现场

我校副校长邹德堂在会上致辞
会上,副校长邹德堂致欢迎辞,代表东北农业大学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东北黑土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在维持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秸秆还田可以防止黑土继续退化,减少化肥投入,使土壤肥力不断提升。是解决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秸秆科学利用的有效手段。他表示为了更好的支撑“藏粮于地”的发展目标,贯彻党中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将继续发挥学校优势,在黑土地生态保护及利用等工作上做出应用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在会上讲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代表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会上讲话。他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坚持以产业重大需求和解决生产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的理论与技术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培肥和环境友好耕作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应用,打造粮丰工程的升级版,为我国的水稻产业可持续做出新的贡献。将严格按照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要求做好项目管理,支持专家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在会上讲话
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处长崔江浩也做了发言。最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做重要指示。围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实施的两大目标,既要完成任务书中的考核指标,又要切实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最终要体现在三个“度”上,即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关联度、技术研发创新度和对产业发展贡献度。结合这三个“度”,谈了三点意见:一是研发工作要紧跟产业需求。解决好成果研发出来不配套,不好用,走不出实验室,用不到生活当中的问题。专项实施要高度重视与相关园区、基地建设结合,尤其是与国家主抓的“三区三园”相结合,促进产学研教推深度融合。二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研发出来的产品和技术要尽可能的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鼓励项目要多转化出好的产品和技术,切实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三是感谢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相关司局对专项实施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感谢专项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项目咨询专家组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本次现场会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准备。
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首先实地观摩了呼兰区许堡乡春耕整地现场会示范展示现场。现场会由东北农业大学彭显龙教授主持。


参会人员在田间现场观摩

黑龙江电视台对本次现场会进行采访报道
针对呼兰区稻田地势低洼,春季反浆易发生内涝,无法进行旱整地的问题,现场会上王金武教授介绍并展示反旋秸秆还田机和水稻高留茬还田机湿整地作业过程,并在地势较高地块展示了水稻秸秆还田反旋旱整地过程;通过农机的选改型较好的解决了秸秆难以入土的技术难题,参会人员对两种整地方式作业效果给予高度认可。随后,现场会还展示了项目在秸秆粉碎抛洒、水整地农机改型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研发的快速培肥产品、秸秆腐熟剂和秸秆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的效果,通过2年的项目攻关初步解决了北方水稻秸秆还田的难题,建立了适应不同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现场观摩过程中,针对北方稻田秸秆还田难题,部分专家围绕当地地势低畦造成内涝反浆、秸秆全量还田耕整地、秸秆抛洒均匀性、秸秆还田后的水肥管理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供稿/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