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要闻 > 正文

我校“麦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技术”参加“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并成功落户安徽

发布日期:2015-09-30 发布机构: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博 阅读次数:

9月21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召开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宿州市人民政府、东北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我校党委书记冯晓和安徽省龙华矿机集团董事长吕志春分别代表各自单位在“麦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技术”产业化合作协议书上签字,宣告我校陈海涛教授团队历时8年所取得的这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在该地域经过3年试验示范后,以区域性时限授权方式落户安徽。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安徽省农委党组成员、巡视员许伟,安徽省农科院院长杨剑波,宿州市副市长李朝晖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并致辞。来自农业部相关司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东北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宿州市人民政府、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的相关领导,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中央电视台及中国科学报等新闻媒体及当地基层干部和示范户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汉中副院长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我校党委书记冯晓和安徽省龙华矿机集团董事长吕志春签订合作协议

李家洋副部长对该技术予以了肯定,他指出,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将会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逐步恢复麦豆两熟制,实现粮豆均衡增产,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党委书记冯晓在签约仪式上讲话,他代表学校对我校这项技术成果在研发与试验示范过程中给予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天富研究员、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综合试验站和示范户等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安徽龙华矿机集团董事长吕志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调研中,该技术最为成熟先进,不仅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还能减轻污染,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产业化批量生产要将成本降低,质量稳定,并向农民做好服务,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

现场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天富介绍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的总体情况。我校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陈海涛教授介绍了麦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技术,团队核心成员纪文义高级工程师等现场向与会领导、专家和用户代表演示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性能。

我校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陈海涛介绍了相关技术

试验现场

2BMFJ系列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具有在任何作物任何状态原茬地上,无需任何处理,精量播种玉米、大豆和花生等作物,一次进地可完成清秸防堵、种床整备、侧深施肥、精量播种、覆土镇压、喷施药剂和已播地均匀覆盖秸秆7项功能,实现了精耕细作与现代保护性耕作的真正融合。以该装备技术为核心,经过农机、农艺专家和相关综合试验站团队的通力合作,目前已形成了农机、农艺、配套品种有机结合的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被盖钧镒院士等专家评价为:该技术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秸秆处理、匀植保苗、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肥料流失难题,建立了基于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制度和高度轻简化的节本生产技术体系,增产增效效果显著。同时,为解决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难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技术措施。

2015年我校自行组织生产2BMFJ系列示范机具33台套,从北起黑河南至阜阳遍布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和安徽25个示范地,成功开展了玉米、小麦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大豆、玉米和花生示范,累积示范面积近万亩,增产增效环保效果显著,得到了各地政府、专家和用户的高度认可。

供稿/工程学院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