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玉米新品种“东农264”通过黑龙江省种业技术服务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渠道的推荐,结合试验、展示、推广情况统计等数据综合评价,经过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东农264”同时成功入选了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骨干品种)和农业主导玉米品种,标志着我校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该品种的成功入选,对提高我校在全国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4月和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及“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依据品种试验、展示评价、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和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等数据,经省级种业管理部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征集推荐、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研究确定等程序,“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出主导品种133个、主推技术143项,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共推介优良品种326个,包括骨干型品种、成长型品种、苗头型品种、特专型品种等类别。构建了较为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旨在帮助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有效引导新品种选育方向,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为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供种源支撑。
品种简介:
基本情况:玉米遗传育种团队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品种来源为DN2710×东301,2018年同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玉20180019)和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玉2018049),是我省第一批审定的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号为CNA2018032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3.0厘米,穗位高107.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5.0厘米,穗轴粉色,籽粒黄色、马齿,百粒重38.5克。中抗茎腐病和中抗穗腐病,容重771克/升,粗蛋白含量10.67%,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6.26%。2017年参加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85.0千克,比对照增产10.7%;2016~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组试验,平均亩产690.2公斤,较对照增产9.3%。
适宜区域:适宜在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区的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吉林省延边州、白山市的部分地区,通化市、吉林市的东部,内蒙古中东部的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南部、兴安盟中北部、通辽市扎鲁特旗中部、赤峰市中北部、乌兰察布市前山、呼和浩特市北部、包头市北部早熟区种植。
推广应用:2020-2024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为832万亩,年均推广面积为166.4万亩,主要推广区域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相应区域,在吉林、内蒙等地。2022年被遴选为国家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品种审定对照品种;2023年在黑龙江省玉米品种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双城)现场观摩会上,被专家组成员评为优异品种;2024年被遴选为黑龙江省品种审定3区、第一积温带机收组对照品种。
(供稿/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