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当65岁的退休教师于泽源走上领奖台,眼含热泪,用颤抖的声音深情讲述40载从教路时,现场响起饱含敬意的真挚掌声。这掌声,是为他用一生践行的师者仁心与赤诚奉献,是为他那份历久弥坚、融入生命的东农情怀。
于泽源老师,是东农这片沃土上众多退休老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银发族”,他们更怀揣着一种共同的情怀——爱校如家。纵然岁月流转,离开了熟悉的讲台,离开了奋斗的岗位,但那份融入血脉的牵挂与沉甸甸的责任,却从未消减,反而愈发醇厚。他们如静默的根须,深植于东农的土壤,以其不息的智慧、深沉的热爱和不渝的坚守,持续为东农的发展注入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他是东农精神的“播种者”:用宣讲点亮学子心灯
“同学们,我们东北农业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亲手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我们的根,就深扎在农业这片沃土里,血脉中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作为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你们真正懂得东农、发自内心地爱上东农,将来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魏湜教授铿锵有力、字字滚烫的校史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深深叩击着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弦。
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一线奋战了四十多个春秋,魏湜教授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黑龙江的每一个县市、农场。退休后,他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成长。每年迎新季,都能看到他神采奕奕、满怀期待的身影,为新同学讲述东农的峥嵘岁月和不朽精神;新教师入职,他风雨无阻带来的是一堂生动的“现代大农业”启蒙课。在魏湜教授心中,学校腾飞的希望,就在青年一代身上。面对面地讲,心贴心地谈,这是点燃青年学子心中那团理想之火的最好方式。“多讲一次,就能多影响一些孩子,多播下一些希望的种子。”为了讲好每一课,他常常深夜研读前沿资料,撰写讲稿,关键内容更是反复推敲,声情并茂。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讲台上,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王”,收获的掌声总是最持久、最热烈。
当记者问起看到学校今日的蓬勃发展有何感想时,69岁的魏湜教授望向窗外,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动情地说:“好啊,学校真是越来越好了!看着今天的一切,我们这一辈人,总算是没有辜负当年东农老前辈们的期望和嘱托啊!”

他是科技兴农的“传承人”:用奔赴助力乡村振兴
“咱们学校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荣获了2025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学技术奖,这是东农历史上头一回、也是咱黑龙江省唯一获奖的老科协组织。”王成贵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
退休后的他,始终放不下那份学农、爱农、终身许农的赤子情怀。他总是谦逊地说:“咱呐,就是千千万万东农人里最普通的一个。”然而,作为学校老科协的“领路人”,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带领着一群同样心系“三农”的“银发”专家,每年30多趟奔赴基层生产一线。在广袤的田野里,在农户的炕头上,在合作社的大棚中,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棘手的生产难题…… 正是这一次次不辞辛劳、不问归期的奔赴,让王成贵成为了许多涉农企业、合作社最信赖、最离不开的老专家。东农老科协也因此屡获殊荣——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老科协先进集体、优秀科普报告团等奖项。在乡亲们朴实的口碑里,在地方政府真诚的感谢信中,王成贵老师和他的团队,成了科技兴农最闪亮的名片。
他不仅奔走在田间地头,更致力于将东农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倾注心血助力完成了校史馆的筹备与建设,亲自主持了东农老科协三十年发展史的整理与画册编辑。眼下,王成贵老师正和伙伴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撰写一本书——《闪光的足迹》,要将东农的厚重历史、宝贵精神、动人故事以及一代代东农人的奋斗身影,郑重地记录下来。“得让后来人知道,东农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份对传承的执着,王成贵老师已经默默坚守了50年。
凡是师生群众有需要的地方,就能看到王成贵老师风尘仆仆的身影。老科协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爱校如家”最生动、最滚烫的延续。他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般汇聚,无声地滋养着、温暖着东农这个共同的“家”。

他是校园的“光影诗人”:用快门留住东农心跳
“来,笑一笑!身子再往左边靠一点,好嘞!1、2、3……”咔嚓!初见林果山老师时,他正全神贯注、屏息凝神地按着快门,只为捕捉眼前的美好瞬间。走进他的办公室或家里,你会惊叹于眼前的世界:琳琅满目、大大小小、型号各异的相机是他的“心头肉”,更有8块沉甸甸的2TB储存卡,无声地承载着东农的万千气象——那是春天嫩芽的萌动,是夏日骄阳的热烈;是秋天金黄的丰饶,更是冬日白雪的纯净。东农的四季流转、一草一木,都被他用光影珍藏在方寸之间。
2016年,到了退休年纪,林老师那颗为学校跳动的心却依然滚烫。在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召唤下,他选择继续扛起相机,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倾注余热。他深知,干这行,思想要活络,手艺更要精进,一刻也懈怠不得。于是,他成了校园里最“勤快”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磨练新技能。无论是盛大的活动,还是细微的日常;无论是拔地而起的新楼,还是流转不息的四季美景,师生们总能看到那个背着相机包、步履坚定、目光如炬的身影。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行走的东农印象”。“在东农,我工作了快50年。”林老师感慨道,“宣传工作者,常常是幕后英雄。想拍出好照片,光会按快门可不行,必须得有情怀,得带着感情去拍照。我太爱学校了,看到新修的西环路和焕然一新的校园好风景,我就忍不住要按下快门。这把年纪,还能用镜头为学校发展出点微薄之力,心里头踏实!”当记者想要一张林老师自己的工作照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嗨,我这大半辈子啊,镜头总是对着别人,给学校攒下了无数珍贵画面,还真没给自己好好拍过几张!”
热爱可抵岁月长。退休对许多人意味着休止符,但对林果山老师而言,这只是他“爱校如家”这份深情的崭新起点,他用镜头,续写着与东农的一世之缘。
他们是先锋:用坚守诠释“爱校如家”
“学校现有1200多名离退休教师,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奠基了学校厚重的精神底色和使命担当,像李景富、杨兴武、程涛、于泽源等等……。我们不仅时刻关心着老同志的身体,更时时被他们对学校的热爱所感动,他们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不负师生不负党,这份情怀,正是我们离退休工作最宝贵的价值所在。”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兼党委书记肖冬梅动情地说。
30年,足以励志青丝成雪;40年,足以育树长成栋梁。而学校如今有许多老科技工作者,在服务“三农”、传承薪火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0余年!曾有一句深情的话语广为流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于东农的“银发族”而言,这片让他们魂牵梦萦、倾尽一生的土地,就是——我们的东北农大!
校如家,爱至深。“爱校如家”于这群可敬的“银发族”而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字面意义。它是融入骨血的信仰,是毕生守护的承诺,是对这片精神家园最深沉的归属与眷恋。他们,和校园里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银发身影,正是东农精神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我们坚信,在这份代代相传、历久弥坚的“家”情怀的滋养下,在“银发筑梦人”无声而坚韧的引领中,在所有东农人同心筑梦、步履铿锵的奋斗里,那个璀璨夺目的“世界一流大学”东农梦,必将如旭日喷薄,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报道/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