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行动方案》专家访谈(二)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龙江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部署,学校党委对“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密部署和迅速行动,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我校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为保证《行动方案》高质量推进,确保全校上下将制定《实施方案》与贯彻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服务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宣传部聚焦《行动方案》的解读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撰写、推进落实等工作,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支撑、乡村建设、人才支撑、示范引领”五大行动和30项重点任务等内容,对我校有关学院负责人及专家进行了专访。

希望全校教职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深入落实全会工作部署,聚焦发力、转化落实,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新时代东农力量。

(撰稿/冯丹)


《行动方案》专家访谈:(二)专访我校农学院院长陈庆山

记者:陈院长您好!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农学院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行动方案》认真研究制定了本学院的实施方案。针对《行动方案》中各项与学院有关的建设任务,学院都有明确建设目标和具体举措,请您首先介绍一下实施方案的总体情况。

陈庆山:学校制定出台《东北农业大学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行动方案》对于农学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也让学院教师备受鼓舞。《行动方案》中明确的“五大行动”812343重点任务中,“8个领域实施科技创新”有6个与农学院有关,“12个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支撑”有7个由农学院牵头,其他的“3”“4”“3”等方面也都有农学院重点任务。因此,农学院在坚持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学院所长和未来所向的基础上,将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目标,以期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上再创新佳绩,在服务“三农”工作上再作新贡献。

在制定学院实施方案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三个坚持。第一是坚持服从国家战略布局。当前,我国已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到了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均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作为坐落在农业大省的农业大学中的农学院,我们必须要服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进一步整合学院优质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校地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农村急需的专业型应用型的优秀毕业生,持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在创新和改革中寻求发展。第二是坚持服从龙江区域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作出了维护“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我们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重点考虑的就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问题。对于黑龙江来说,玉米、大豆、水稻的种植面积始终居于全国前列,粮食商品化达到80%,如何让百姓吃到安心粮、放心粮,“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因此,我们围绕着现代种业领域创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领域创新、智慧农业领域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准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坚持服从学校发展布局。根据学校“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在多年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另一“翼”,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学校制定的《行动方案》对标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决议,聚焦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战略要求,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农学院也将抢抓机遇,贯彻落实好“五大行动”,为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学院力量。

记者:我注意到,学院实施方案共有35页,近1.8万字,可以说是凝聚了学院教师的集体智慧,对于学院来说,本次实施方案又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呢?

陈庆山:王金陵先生曾教导我们要“一手出品种、一手出论文。要做到上顶天、下立地”。这里面说的“顶天”就是要加快创新,“立地”就是要推动产业发展。而这两方面也是农学院实施方案的两大特色。

从创新层面来看,一是要实现种质资源创新,加快种质资源收集,提升种质资源创新,增强生物育种能力等,为改善农作物种植性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实现基础理论创新,产出高水平论文,推动学院师生在寒地作物相关理论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要实现科研成果创新,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构建作物生长模型,申报功能专利等方式,整体提高学院创新能力和水平。

从推动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学院将以“4+1”进行布局。“4”即传统的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四个作物产业发展,多年来已经组建了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和技术。“1”是指建立经济作物中心,将杂粮产业、杂豆产业、中草药产业、汉麻产业等进行有机整合,在资源搜集、品种选育和栽培优化等方面实现点的突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记者:学院实施方案共包含18项建设任务,实现了对学校“五大行动”的全覆盖。学院接下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要做哪些重点工作?

陈庆山:这个问题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硬件条件来看,学院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谋划东北地区首个寒地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东北农业大学生物育种平台和东北农业大学作物表型平台等2个平台,成立为未来生物育种奠定基础的寒地粮食作物基因编辑中心,升级现有省级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打造1个智慧农场。这些硬件设施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又瞄准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直击问题根源,为学院“十四五”时期乃至中长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从软件条件来看,我们将重点放在“金陵品牌”的文化塑造上。目前,“金陵品牌”包含“金陵讲堂”“金陵青年论坛”“金陵大豆学校”“金陵本硕博班”等4个方面内容。其中,“金陵讲堂”已开展41期,邀请行业体系内专家开展辅导报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院师生的好评。“金陵青年论坛”充分发挥农学院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搭建学术对接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保驾护航。“金陵大豆学校”目前已举办第一期,参培学员174位,累计热度3.0万。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金陵本硕博班”,力争采取院校联培、校企共建的形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金陵品牌”的影响力。

除此以外,学院将为在岗及离退休教师建立稼穑春秋档案,更新院史馆,筹备建立王金陵先生纪念馆,进一步浓郁学院文化。充分调动各系积极性,建立并完善校友档案,举办校友回家行动,助力学院发展。与普兰公司合作,设立“普兰五育奖学金”,表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和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效的老师,努力在学院营造出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

记者:在学院多年建设和发展中,也研究制定过一些工作方案,本次实施方案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

陈庆山:相比以往,我们更多制定的是行动方案,而较少有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实施方案,且定性工作多、定量工作少。本次由各学院出台实施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发挥主人翁意识,在多方调研中不断进行调整,从而研究制定的方案更加符合发展实际,措施得以进一步细化,目标也更加具体,可以使学院在五年之内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甚至可以在“翘脚摸高”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记者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学校党委也明确要求,要大力开展大豆、玉米、水稻等方面种业研究,在推动我国从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征程上展现东农风采。对于此方面工作,农学院有什么计划和设想呢?

陈庆山: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是否掌握优质种源是能否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针对种质资源创新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种质基因库尚未建立、育种创新水平不高、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现象,学院明确了坚持资源创新、基因挖掘和品种选育“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这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指明方向。具体有三方面工作。

第一,开展寒地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制。加大力度收集野生/半野生种子、农家品种种子和不同年代审定品种种子,使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小麦、红小豆、中草药、汉麻种质资源达到1000份以上,并进行资源的田间表型鉴定与部分材料的分子鉴定。通过系统鉴定和评价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信息、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力争建成创新种质资源与基因库和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基因型-表现型数据库。

第二,提升寒地主要粮食作物育种能力。发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功能基因3到5个,开发各作物重要性状功能分子标记5到10个,建立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组DNA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多性状联合改良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建遗传群体,挖掘基因资源,开发功能标记,创制超高产理想株型、高品质、特异抗性、特用、专用型优异资源。

第三,选育寒地主要粮食作物突破性品种。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种业“揭榜挂帅”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审定大豆、玉米、水稻、小麦新品种50个以上,登记马铃薯新品种5个以上。依托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及各合作企业构建覆盖我省各个生态区域的试验示范基地,对突破性新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联合鉴定,筛选聚合优异性状的突破性大品种。同时建立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多渠道宣传示范推广。

记者:我们知道,农学院长期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例如近几年,学院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将“菽香四益·东农豆坊”打造成了校园内的品牌,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接下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哪些具体措施呢?

陈庆山: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这也充分证明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舞台。对于农学院来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学院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将更多地向多元化、实用型方向发展,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实习培训、实践交流转变。本科生培养方面,在已有的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2021年已经开始招收“智慧农业”专业,这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的主动调整,将培养学生育种理论、技术支持和经营管理的能力。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形成了特色创业品牌,成立于2014年的东小农黑土豆坊是农学院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创业项目。项目以优质大豆“东农豆252”为原料,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并在学校开办了3个特色连锁店,形成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同时注重学术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提升和专硕研究生的三个专班实践设计,三个专班包括“科技小院”专班、“产教融合”专班和“乡村振兴”专班,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基层服务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针对性服务,满足农业农村生产建设需求。博士研究生培养也分为两个层面,在传统的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基础上,学院今年获批教育部的“生物育种专项博士”资质,与种业联合招收10至15名专项博士,这是针对生物育种审批设置的培养方向,为国家级北方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生物育种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长期以来,农学院始终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龙江乃至全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离不开农学院师生进一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的具体措施。

陈庆山:多年来,农学院为国家和黑龙江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学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学院的文化传承就是继承和发扬首任系主任王金陵先生的金陵精神,这是我们学生教育和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他的三方面职能可以凝练为农学院的“百千万工程”,即“创上百个品种,发上千篇文章,育上万名人才”。

“百”即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培育了300多个优质的寒地作物品种,为东北乃至全国各个时期的实际农业生产关键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如培育了第一个杂交大豆品种、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东农4号大豆品种,第一个超早熟大豆品种东农36,将大豆种植面积向北推进100多公里,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个脱毒超早熟马铃薯品种东农303,第一个高抗稻瘟病品种东农415,在此基础上选育了高产稳产水稻新品种品种东农416,417,当时位列中国十大玉米品种之一玉米东农248,是高产和优质的代表性。这些都获得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千”即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有几千篇的论文发表于国内外的期刊上。SCI论文也发表超过500篇,是东北地区理论上和实践上融合最好的。

“万”即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已为中国农业占线输送农学专业人才10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在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中42%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东农学子挺起中国大豆科研的脊梁,黑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65%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

同时,学院的社会服务还通过挂职基层,选拔“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和组织教师深入乡村等方式,始终在社会服务工作上走在前列。

接下来,学院将着手筹建健康种植研究院,重点打造“纵向科研链条”和“横向产业链条”,深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让“农学智造”在龙江大地上结出更多的硕果。

从纵向看,我们将利用科研平台重点开展生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从种子选育到种植指导,再到申报专利,最终开展国际种源资质工程认证,力争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业规范和评定标准。

从横向看,我们将充分利用整合校友、校企等资源,在各方面开展合作。例如,大豆产业将致力于与企业合作,将优质作物进行大面积推广;水稻产业将加大与种业企业合作力度,打造选育与推广一脉相承的体系;玉米产业将加快成果转化转让,助力产业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将建造校企研发中心,做到效益共享。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农学院会如期完成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目标,为学校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交上一份圆满的农学答卷。


发布机构:宣传部 | 责任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22-01-25 10:36 | 浏览人次

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The latest
联系我们
地址 Add :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传真Fax:+86-451-55190114
书记信箱:shuji@neau.edu.cn
校长信箱:xiaozhang@neau.edu.cn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请扫描右侧的二维码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